人人都知道南京是六朝古都,但是许多人并不一定知道比古
都还早的江宁金箔,人人都知道南京栖霞山有一个古寺,但是许
多人并不一定知道古寺佛像的金身是江宁金箔贴裹。
1983 年,江宁金箔厂来了一个人,他带来了一只大喇叭,将
江宁金箔叫喊得家喻户晓,全国名扬。他,就是江宁金箔总厂厂长、
现南京金箔集团总裁江宝全——一个使金箔光辉再现的人。
他受命于危难之际,接管了一个负债 180 多万元的小厂,却
夸下海口:“不创金牌的厂长我不干!”
巍峨的紫金山麓,秀丽的扬子江畔,1955 年,一家并不引人
注目的小厂——江宁金箔锦线生产合作社于花园乡宣告成立,旨
在挖掘、光大传统工艺。然事与愿违,其前景并不像所在地名那
般美丽。这个曾伴一统中国的佛教文化闪耀了几千年光辉的“皇
家产品”,不仅没有给创造它的人带来辉煌,其自身的光芒也日
渐暗淡。
人为的和自然的灾难使其每况愈下。
文革期间,金箔成了“四旧”,一片“砸烂孔家店”、“破
旧立新”的口号叫得家业无存,金箔无光。
1955 年至 1983 年,近 20 任厂长苦心经营,回天无力。
1983 年,一场罕见的洪水吞没了该厂。金箔濒临绝地。
不能让金箔古艺在我们这一代绝迹。县局果断决定迁址县城
重建。
绝处求生,谁来担此大梁?使命虽光荣,但这样一个固定资
产 38 万元,产值仅 175 万元,而欠债却达 180 多万元的烂摊子,
许多人只能望而却步。此时,原县化肥厂党委委员、政工科长江
宝全临危受命。主管领导深知该厂积重难返,虽相当重视,却不
存奢望,实指望江宝全当年能养活 400 名职工,两年还清负债,
就算是好领导了,而江宝全却拍着胸脯说:“这算什么好领导,
不创金牌的厂长我不干!”大有“力拔山兮气盖世,壮士一去兮
不复还”的味道。
1987 年,南京在全国称第一的产品寥若晨星,江宁金箔独领
风骚;1992 年,南京产值亿元企业仅四十余家,江宁金箔厂竟又
金榜题名。
理想和幻想,设想和瞎想的一大区别就在于实现度。目标悬
得再高,还得看结果。江宝全这根开了弓不回头的“箭”铁了心
要“穿透”这块高悬的目标。
第一步,休养生息。正像一个久病的患者不能大动大补,江
宝全走马上任后没有烧“三把火”,且当时的金箔厂也确已无物
可“烧”,光赖以生产生存的乌金纸——打箔的关键工具——仅
剩下了几十张。在广泛的群众调查和虚心向老领导、老艺人学习
基础上,他决定放弃抓产量,图产值的虚名,更甭谈“烧火”,
而是砸下四块结结实实的基石,为今后的发展奠基铺路。
一、追加固定资产投资,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新建厂
房 2 万平方米。
二、投资 10 多万元,培养乌金纸 600 多张。
三、投资 40 多万元,培养特种金箔艺人 120 多名。
四、改进工艺流程,制订工艺标准,广泛采用《金箔工艺流
程及质量检测标准》建立跟踪流程操作卡,以确保质量过硬。
第二步,大动干戈。不“斗争”就不能进步。一年的休养生
息使生产走上正规,江宝全开始“放火”,《一九八五年全面改
革意见》使金箔厂以崭新的姿态出现而成为江宁县改革开放的排
头兵。
一、化整为零,分而治之。成立十个车间两个公司两个队,
可单独对外,产供销独立,实为分厂之雏形。
二、产供销责权利一包到底。
三、联产计酬的计件工资制和联利计奖的奖惩办法。
四、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论才是用,关系严格控制的用人制度。
五、单独核算,自负盈亏,统一账号,内部本票结算。
第三步,完善发展,稳步提高。1987 年正式成立江宁金箔总厂,
金箔厂终于步入稳步发展,不断提高的良性轨道,“五统一、五分开”
的所谓金箔厂体制成为后来者效仿的一种模式。而后,1992 年年
初推出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十五条措施》再次使金箔厂名噪石城,
金箔厂从而被定为改革开放的“实验田”。改革的步子越迈越大,
措施越来越多,办法越来越完善。
功到自然成。1987 年,江宁金箔荣获南京市当年唯一的一块
国家质量最高荣誉奖金质奖。实现产值八七年 1100 万,八八年
1800 万,八九年 3600 万,九〇年 5100 万,九一年 7200 万,九二
年 1.1 亿元,每年以不低于 50%的速度递增,固定资产从 38 万
元猛增到 1600 万元,职工人数从 400 人上升到 2000 人,产品从
3 个开发到 30 多个,规模从 2 个车间发展到 60 多个分厂……一连
串的数字无不写照着金箔厂励精图治的足印和战绩。
他不愿做“太平官”,勇于闯禁区。他说:“有争议的人才
可能是不平凡的人,有争议的事业才可能是伟大的事业。
”金箔厂出名了,江宝全出名了。有说江宝全因金箔厂而出名,
也有说金箔厂因江宝全而出名,这正如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是
个缠绕不清的问题。而江宝全以大胆而出名则是众口一辞的。“人
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招风惹是非”,江宝全不怕。“有争议的人
才可能是不平凡的人,有争议的事业才可能是伟大的事业。”因
而常常“出言不逊”,时有“出格之举”。
“我们厂自己的土地,自己的钱盖房子,为什么要计经委批?
我们厂自己用工,工资由我们厂发,为什么要劳动局批?承担责
任的人无批准权,有批准权的人不承担责任,这个不合理的现象
一定要改”。
“全民单位能办到的事我们要办到,乡镇企业能办到的事我
们要办到,经济特区能办到的事我们也要办到。为了企业的命运,
为了我们的生存,万一必要时,上级不批准也要干,掉乌纱帽也
要干,宁愿超越现行法规也要干,谁要是不确立这样的思维方法
与立场观点,谁就要成为我厂前进路上的阻力和绊脚石。试问:
当我们的企业被别人挤跨了,被市场吃掉了,你再说你正确、伟大、
正规、正派又有什么用呢?!”
于是有了不经批准擅自招收农民工,无视劳资规定乱发工资
而遭劳动部门呵责。
于是有了未经同意擅自建房而遭城建部门责难。
于是有了未经许可私刷广告而遭路政部门罚款。
于是有了是关系严格控制,是人才不受限制,“乱”收人才
而“领”县委红头。
于是有了扰乱经济秩序,“行贿受贿”而受世人非议。
于是有了或这或那的“先斩后奏”、“斩而不奏”……
江宝全就是这样“不听话、不正规、不上路。”非其定要如
此以出名,实为金箔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走市场经济道路之所迫,
正是这“三不”才为金箔厂赢得了时间,赢得了机遇,才有金箔
厂今天的正规和上路。
他功成名就了,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他心中悬着更
大的目标。“别人没有开放的时候我们开放了,现在大家都开放了,
我们怎么办?”
江宝全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清醒的很,什么“优秀企
业家”,什么“十大新闻人物”,这都是暂时的,一旦你的企业
搞砸了,不要说搞砸了,不前进也就是退步,一切的荣誉都会离
你远去;更重要的是强烈的事业心促使他不断面对新情况有新的
思考。他最担心属下会出现小富即安、小功即满的思想,他知道
金箔厂的明天或许就会葬送在这种思想上,因而他不断告诫:“过
去在大家都不开放的时候,我们先起步了,因此我们前进了一步,
现在大家都起步了,我们如何办?能不能再胜利?过去在大家都
不活的时候,我们先搞活了,因此我们成功了,现在大家都活了,
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天天、时时、事事都在研究搞活的时候,我们
如何办?能不能再成功?”“大家活了,我们厂更要活:大家开
放了,我们要更开放。”
首先,要有更开拓的思想和更大的目标。九二年产值过亿元
之后,江宝全的眼睛已盯在了 3 亿、5 亿、10 亿,在九三年全厂
职代会上,他提出了“大思路、新格局、大投入、新台阶”的口号。
这个口号实际上就是标明金箔厂经营思想的转变,是到了金箔厂
要从早几年的小打小敲,“船小好调头”向规模经济转变的关键
时刻了。他要求下属放下包袱,既不要满足于眼前的既得利益,也不要为眼前的一点成绩背上包袱,开动机器,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其次,为实现更大的目标,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眼下,金
箔总厂发展成企业集团,已站在了规模经济的门口,进则胜,退
则亡。既是探索,也就没有现成的路子,今后的发展怎样,江宝
全会谱写新的篇章。
尾 声
道学家说,天地乃阴阳之合,故而大凡表现什么人物的作品,
都要照顾到“那一半”,非如此不足以表全面。不是有首歌常挂
在嘴边唱吗:“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所以我想,
不写“那一半”,恐怕是不行的,就权且用她来收尾吧。
江宝全有句戏言,“一二三四五,老婆随我在厂里怎么舞;
星期六,陪家属;星期天,陪老婆孩子聊半天”,说是戏言,因
为当不得真,十年来,他有几个“星期六陪家属”,有几个“星
期天陪老婆孩子聊半天”呢?
1986 年,为创金牌,江宝全七上京城,也就是在这年秋天,
他爱人有机会去天津、北京。几年来,江厂长从没陪爱人出去玩
过一次,她多么想能和他一同走啊,可是不行。当她从北京回来
的那天,也就是他踏上北京行程的一天,其负疚之心可以想见。
有一次电视上播放《我不是一个好爸爸》,正在吃饭的他不
知不觉流下了眼泪。小儿子江山拉着哥哥的手,对妈妈说:“看,
爸爸哭了”,儿子此时怎能理解父亲的感受呢?对此,她的话是:
“北京之行,我亲眼看到你追求的事业,我理解。”
岂止是理解,她给予丈夫的更有支持,精神上的,行动上的。
一次,老江去上海卷烟厂,没几天,不知怎的就平地刮起了一阵风,说老江在上海玩舞厅沾上了洋妞,进了局子。这风刮到
了江妻耳里,让她叹息不止,她叹的倒不是丈夫的“不忠”,而
是为丈夫整日奔波于事业,承受工作压力的同时还要承受精神的
压力,她当晚要通远在上海的丈夫的电话,在她的意料之中,那
边传来了丈夫爽朗的笑声,心心相印,无需多语,双方的担心尽去。
还想再写点,但这个尾已收得太长,恐会“喧宾夺主”了。其实,
无论是老江奋斗金箔事业的业绩,还是江妻谱写的“十五的月亮”,
岂是这点文字所能写的完,唱的完的。
曹方成于 93 年 2 月 2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