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每个人都在忙碌中度过一日又一日。在这纷扰的世界中,我们往往容易迷失方向,陷入迷茫与困惑之中。而古人曾言:“吾日三省吾身。”这简短而深刻的教诲,提醒我们时刻要反观自身,省察自己的言行与心灵。
江楠是年轻一代苏商的杰出代表,他把平时反省自身的所思所想结集成书,名之曰《每日一省》。粗略翻看之后,起初我觉得大概可以用刘熙载《艺概》之评五代词来评介《每日一省》:所谓“虽小却好,虽好却小。”一条一条分开来看,每一次思想的灵光乍现无疑是精妙的、积极的,然而又是细碎的、微小的。但当我看到他在书中说“小事不断累积,必成大事”“一天一点小思考,只要坚持,不被人言左右,会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心中油然而生“微言大义”的感慨。养成好的习惯殊为不易,读书如此,思考如此,实践亦复如是。《每日一省》正是思考习惯的养成之作,是日日反省的经年之果。整体来看,便让人感受到聚沙成塔、积水成渊的厚度和力量。
《每日一省》的内容包罗万象,很难准确归类,不易条分缕析。通读下来,从我的理解来看,觉得最重要的是对“学、思、习”三个字的思索与引导。
学而思,思而习,习则成。一个人要取得进步,首先要“学”。学的繁体字写作“學”,形如小孩子手持竹简,指的是学习书本知识、理论知识。学了书本知识,要消化内化转化,则离不开“思”。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学习书本知识只会死记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反之,如果只是苦思冥想却不认真读书,即使逻辑思维能力再强,也会因为知识积累的匮乏而限于空想失败。最终获得成功,则要依靠“习”,习的繁体字写作“習”,形如飞禽展羽,《说文解字》释为“小鹰学飞”,可见习的本义是实习、练习、实践,就是行动,就是实干,而非纸上谈兵。由此可见,“學”与“習”相对而生,相辅相成。《论语》开篇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过去曾有语文老师把其中的“习”字解释为复习、温习,可是炒冷饭式的复习,何来愉悦可言呢,这显然不是准确的解读。准确的解释应该是“学习了书本知识,要时常在实践中运用学到的知识,这是多么地快乐啊。”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每日一省》里说“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强调的是学而思的必要性;又说“100次心动不如一次行动”重申的是思而习的重要性。江楠曾在NEED班学习过,班上有句名言叫做“百战归来再读书,读书悟道再百战”形象地说明了学而思、思而习的逻辑联系,所以江楠在书中说“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头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实践。理论实践有机结合,才是成长的关键。”《每日一省》还收录了一张江楠演讲的照片,我看到照片展示的PPT上有三句话“想得通是格局,干得实是态度,学得快是能力”,究其意思也是用“学、思、习”三字阐述成功的秘诀。
近日,一位摄影师朋友给我展示了他拍摄的位于浙江丽水的时思寺,现在这是一处既无佛像也无香火的古寺遗迹,仅存古木老宅,正如它的名字寓意的,是一处适合时时反思之所。相关史料显示:元大德年间,僧人在曹休兵败之地石亭建“时思寺”。取时时思过、时时思错、时时思傲之意。以此名警示世人。《每日一省》可以成为引导我们每日反思、每日成长的智慧之书,正在于它融合了古人的智慧和作者对现实的思考。不过,常言道“谈何容易”,学到不易,想到不易,做到更不易,无论作者还是读者,若真能知行合一,如所思所想般去自省、并去践行,实属难能可贵,而若能持之以恒,更值得敬佩。
林清玄曾言:“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我感到,《每日一省》不仅是我们得以窥见作者每日反思成长的一扇窗子,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省察检视自身的一面镜子。古人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每日一省》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明智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进步,不断完善。同时,书中的智慧也让我们学会感恩与珍惜,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的丰富,更需要精神的滋养。《每日一省》正是这样一本能够滋养我们心灵的好书。它让我们在学习中汲取力量,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每日一省》的陪伴下,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活出更加精彩的人生。
江苏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
顾万峰
202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