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正规化,产品标准化,企业规模化”,这是何大福从事工业企业四十余年恪守的准则。
可是,何大福所说的产品标准化,原先只是指金陵金箔厂所生产的任何产品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制订的产品标准。可谁会想到,这金箔标准竟由他们厂来制订呢?
2007年11月15日下午,何大福正在午睡。20多年了,为了忙事业,为了让金陵金箔登上世界金箔的最高峰,他每天都要工作16个小时以上。然而,毕竟年岁不饶人,最近这些年晚上熬夜有点吃黑了。为了不影响夜间的工作与思考,他每天中饭后都要午睡两个小时,厂里的人也都知道他这个习惯。因此,一般没有什么特别的大事,这个时间都不会打扰他。
可偏偏今天才睡了半个多钟头,手机就响了起来,是副厂长武亮从云南西双版纳打来的长途。
“厂长,向你报告好消息啊!”电话那头武亮抑制不住激动,声音亮堂堂的。
“啊?”何大福迷迷蒙蒙,还没完全清醒过来。
“我们厂起草修订的金箔标准,已经被全票通过,正式定为国家标准啦!”
“真的啊!”何大福一屁股坐起来,两眼放光,声音也高了八度。
“不仅是金箔,我们这次新起草的‘银箔’和‘铜箔’标准经过国家标委会六十多个专家的严格评审,也都全票通过啦!”听得出来,武亮在那头已经乐开了花。
“太好了!太好了!……”
挂掉电话,何大福站起了身,凝望着窗外那座遍体贴金的打箔人雕塑,禁不住泪光涟涟。一个产品的国家标准全部由一个企业来定,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14年了,来自中国金箔故乡的金陵金箔始终是行业典范,世界领头羊。创造金光璀璨的金陵金箔厂,竟然成为撰写中国金箔行业标准的扛鼎者,这,怎能不让人心潮起伏?
时空旋舞,岁月回溯,往事一幕幕浮现。
金箔的行业标准从诞生试行到修订颁布,从1993年到2007年,跨越了世纪发展的里程碑,金陵金箔撰写的不仅仅是标准,更是一部民族品牌发展与振兴的世纪之歌。
1993年,金陵金箔厂经过十年改革发展已起死回生,重振雄风,声名鹊起。金陵金箔这朵中华民族古艺奇葩沐浴着改革的春风更是愈开愈鲜。产量第一、销售第一、出口第一……已成为国内同行中的翘楚。
可是,这样一个蜚声四海的好产品竟然没有国家标准。
由于金箔行业是特种行业,金箔是千古传统产品,过去一家一户生产,口口相传,一切全凭经验和规矩办事。而企业化生产之后,尽管厂里在生产工艺上更新了许多先进设施和设备,但在验收上根本无章可循,只能靠老艺人眼观、手摸、舌舔来把握。
一个只靠经验和规矩,没有现代工艺质量标准的产品怎能衡量好坏?一个没有质量保证的金陵金箔怎能算好产品?又怎么能搞大搞强?
“能不能找一个参考标准呢?”何大福和武亮曾经跑到了金陵市标准计量局咨询。
“没有!”市标准计量局的王处长听完来意,认真思索了半天,又翻遍了所有的档案资料后,无可奈何地说。
“有没有听说过国际上有标准呢?”何大福问。
“也没有听到过和见到过。”王处长摇了摇头,“可以这么说,当今的金箔生产,基本上是没有档案、没有参考、没有先例,一片空白。”
“空白?那怎么办呢?”何大福与武亮都愕住了。
“现在全国的金箔生产,都是无标准生产。你们是全国金箔行业的老大哥,能不能先拟定一个企业标准?到时我们请全国同行来研究一下。”看着他俩失望的表情,王处长真诚地为他们出点子。
“自定标准?”何大福与武亮面面相觑,“我们自己可以定标准吗?”
“反正是空白,你们不张罗,也不会有人来忙,自定企业标准,国家是允许的,你们就当是拾遗补缺吧,这也是改革创新”,王处长说得很坦率。
“好,我们回去先来自己制订一个企业标准,定好后再来请你们把关过堂!”握着王处长的手,一股神圣的责任感涌上心头。何大福郑重地许下诺言。
言出如山,说干就干。回到厂里,何大福当即成立“金箔标准制定小组”,自己亲任组长,武亮任副组长。
“我们厂要为金箔定标准啦!”消息一经传开,立即引起全厂轰动。老厂长梅长生,打箔老艺人夏隆源,化金老师傅王正春,切箔老把式张厚鑫……破关闯阵,老艺人冲锋在前。
春去夏来,天气闷热,研究小组的成员们,顾不得休息,日以继夜地研究着、探索着。他们要使这古老的金箔,走向现代工艺之路。
何大福不管多么忙,每天总要到研究小组参与研究。
盛夏的夜晚,虽然没有中午那么炕人,但也湿热难熬。何大福与研究组的伙伴们,围坐在一起,苦苦地探讨着……
“我们可以把标准定得低一点,免得将来骑虎难下。”有人婉言提议。
“这不行!”何大福斩钉截铁:“金陵金箔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华瑰宝,标准丝毫降低不得!”
一张张金箔样品摊在面前,有本厂生产的,也有国内其它厂家的,有台湾的、也有日本的。
那时的金箔厂,检测仪器还很落后。他们测定不了的,就专程拿到金陵请专家测定。
各种技术数据一个个的测定出来了。
“一切都要靠数据说话!”何大福定下基调说:“为了金陵金箔的荣誉,为了整个金箔行业的发展,我们必须要选择最高的标准定。”
他们将各种金箔抽样测试的数据进行综合比较,从中对化金、拍叶、出具、沾捻子、打箔、切箔等道道工序拟定了质量标准,又对金箔成色、耗金量和包装一一都拟定了标准。
然而,毕竟是前无古人的创举,随着标准研究的深入,难题也接踵而至。
“金箔的薄度怎样计算呢?”
“薄如蝉翼轻于尘,金箔薄如肥皂泡,还没有仪器可以测定出来。”
大家一齐开动了脑筋。
“一张金箔测不出来,可不可以把几百张金箔叠在一起,凑足‘一丝’,然后再除以张数,这个办法行不行呢?”
一个老师傅说出了他的主意,一下子就把大家的眼睛拨亮了。大伙热情高涨。
“这个办法好是好,”何大福突然摆了摆手,“金箔太柔软,就是几百张直接测量厚度也会有较大的误差,还有什么办法能尽量减少这个误差呢?”
“是啊!是啊!还有什么办法呢?”众人又沉思起来。
“我倒是有一个办法!”新进厂的工程师李惠芬站了起来:“黄金的密度是一个定值,我们先称出几百张金箔的总质量,除以密度就能得出这些金箔的体积,用体积除以面积不就能求出总厚度了吗?为了精确起见,我们用三百张、四百张、五百张多做几次试验,求出的平均值肯定能把误差减到最小!”
李惠芬是个老大学生,从金陵一家大型机械厂干工程师退休后到了金箔厂。毕竟是行家里手,讲起话来不紧不慢,句句话在桌子上。
“好!就这么办。”何大福当机立断。
经过反复测量,最后每张金箔的厚度终于求了出来:0.12微米±0.02微米。
……
1993年一个由金陵金箔厂草拟的金箔标准正式出台试行。
当年7月,何大福冒着高温酷暑,前往古城金陵,参加了南京市标准计量管理局召开的金箔标准研究会。副厂长武亮走上讲台,代表金陵金箔厂宣读了自家拟定的《金箔企业内控标准》。
随后,金陵市标准计量管理局以此为依据,制定了《苏0/C·SG96-84金箔金陵市企业标准(试行)》。《(试行)标准》一级一级上报,经过三十多名专家的严格审核,1993年10月18日,国家轻工业部正式颁布实施由金陵金箔厂起草制定的《金箔》QB/T1734/93行业标准(试行)。
这也是我国有史以来制定的第一个国家级金箔标准。
一个产品的国家标准由一个企业来制定,这本身就是个新闻。金陵金箔以其无可争议的卓越品质成为整个中国金箔行业的领跑者。
“一个领导者就是要始终走在最前面”。何大福把执行金箔的标准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其他的事都好说,唯独对产品的技术质量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这是企业的高压线,也是我们的生命线!”
1998年,香港一家公司销往台湾的143万张金箔,出现了粘连事故。经过鉴定,原因在于港方提供的金箔衬纸油性较大,粘连了柔似锦缎的金箔,责任无疑在港方。
但是,何大福得知这一消息后,神情平静,内心却如翻江倒海。这么一大批金陵金箔粘连不能用,用户可不管哪个环节出的原因,只认是金陵金箔,如果发往台湾,肯定会损害金陵金箔声誉;倘若全部翻工,将粘连的金箔一张一张从包装材料上挑下,重新夹放,143万张金箔,则需要一百多个女工连续两个月的加班赶工,那将是多大的代价?那意味着什么?何大福自然掂得出份量。
何大福知道,金陵金箔不单单属于金陵人,它是中华瑰宝,属于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它是我国外贸出口产品中的一绝。金陵金箔的形象,关系着国家形象。
何大福连夜召开生产调度会,发布“临战”动员:“干!不要问数字有多少,也不要问是谁的责任,更不要单算经济帐。绝不能让一张这样的金箔销到台湾去,绝不能一丝一毫地损害大陆商品的信誉!”
星月作证:在那些日子里,金陵金箔厂有多少女工放弃了与恋人约会、与家人团聚的时刻;有多少年轻姑娘冷落了迷醉销魂的舞厅,甚至推迟了婚期……有谁知道金箔人,为了维护金陵金箔的荣誉,付出了几多代价、几多艰辛?这,就是金箔人。
十四年风云改革,十四年弹指一挥间。尽管厂里的工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尽管厂里的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金陵金箔对工艺和质量近乎苛刻的追求却始终未变。也正因此,在这黄金般的十四年里,金陵金箔始终挺立潮头,产品销量不仅占据了国内市场的70%,更占据了国际市场的70%;不仅加厚金箔能生产,出口的白金箔能生产,其他各种规格、各种成色、各种厚度的金箔也都能生产。规模最大、质量最好、产量最大、销量最多,金陵金箔始终掌控着金箔市场的局面,左右着发展的动向,无一不彰显其在行业内泰山北斗的强势地位。
然而,发展迅猛也会带来问题。随着金箔生产工艺的不断进步,产品的部分指标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金箔可以更薄、外观可以更光滑、砂眼可以更少。随着整个金箔行业的发展,客户需求的品种也更加丰富,原版标准中的产品分类已经不是市场的真实反映,产品厚度等指标也不完全符合现实的生产实际。
一句话,1993年制订的老标准需要重新修改。
是依然恪守着原来的标准,还是根据现实主动修订标准?又一个难题摆在了何大福面前。
沿用老标准暂时不会给厂里带来什么麻烦。而更新标准,又耗时又费力,同时还给自己无形之中添了枷锁,增加了压力。
“还是沿用老标准吧!又没谁逼我们!”金箔车间现任主任姜刚试探着问。
何大福没有答话。站在金箔大楼上,听着那“咚咚咚咚”打箔的锤音,他竟然出神了。这锤音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还要继续流传下去,传遍全世界。别人都能与时俱进,我们为什么不能?我们金箔是中国金箔的领路者,是世界金箔的顶级品牌,代表着世界金箔的最高水平,怎能以一己私利为重?为了整个金箔行业,生存与发展,弘扬与流传的大计,标准一定要改,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修订!按最新质量要求修订!”回过神来,何大福斩钉截铁地回答。
2006年10月,武亮亲自上北京代表金陵金箔厂正式向国家标委会提出了关于金箔标准修订的立项申请。两个月后,国家标委会就正式批准了立项,仍由金陵金箔厂主持此项标准修订。
“你们金陵金箔厂代表着中国金箔行业的最高技术质量水平,你们主动申请标准修订更似主动承担行业发展义务与责任的集中体现。相信由你们主持此次标准修订一定能促使整个中国箔类产品在技术上实现新一轮提档升级……”拿着国家标委会顾主任的亲笔来函,何大福心潮澎湃,“这是信任,是对金陵金箔的信任,更是对金陵金箔人的信任!”
2006年10月11日,金陵金箔厂与国家金饰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式成立了《金箔标准》修订小组,武亮担任组长。又一轮新的攻坚战开始了。在进行了大量调查试验以及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小组对原版标准进行了严谨的修改和完善。2007年10月,金陵金箔厂向全国48个单位发放了征求意见稿,并就各单位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对行业标准实施进一步修改,并形成了最终送审稿。
银箔和铜箔的生产,国家一直没有行业标准,只有企业标准。在“金箔”行业标准修订的同时,金陵金箔厂也一并起草了银箔和铜箔的标准。
在方案制定的过程中,何大福始终要求,方案必须与时俱进,必须要有超前意识。因此,方案不仅从工艺标准上将金箔的厚度由原来的0.12微米±0.02微米改为0.11微米±0.02微米,对金箔的外观界定更加严格,充实了新的品种,增加了检验方法,使标准更科学、更合理、更完善,其技术标准的精密度,代表了当今的国际水平。
2007年11月11日至15日,在云南西双版纳召开的中国国家标委会年会暨国家标准审计会上,经过60名专家连续5天严格苛刻的评审,三个标准竟以全票一致通过。金陵金箔起草修订的《金箔》QB/1734-93标准再次成为中国国家标准。
一部《金箔标准》就是一部中华金陵金箔不甘沉沦迎难而上的攀登史、奋进史。这不是荣誉却胜是荣誉,这不是勋章却胜似勋章。历经1700多年历史,饱尝风霜雨雪、烈火刀枪的金陵金箔再次成为国家典范,这怎不让人欢欣鼓舞,这怎不让人骄傲自豪!
然而,有了这部《金箔标准》,中国的金箔真的就会更上一层楼了吗?何大福又遇到了新的挑战。
在中国这个法制还不健全的国度里,“屁股一调,另搞一套”,《金箔标准》只对那些正规的企业、讲信誉的企业起作用,而对那些捞了钱就跑的企业来说,什么《金箔标准》?谁吃你那一套!
“何厂长,你们的金箔标准订出来了吧?什么屌用都不起!”一天上午,何大福正在金太阳大酒店大厅堂吧接待一位客人,冷不丁冒出一个人来,笑嘻嘻走到何大福跟前,说了这般不伦不类的话来。何大福一看,原来是龙泉一带刚刚成立没几年的一家小金箔厂厂长笪新和。他长得虎头虎脑,但一脸和气像,见到人,话没说,先咧着一张大嘴,笑咯咯的,雪白整齐的大牙,很讨人喜欢。2000年中国黄金市场放开以后,他就利用自己曾经在建邺金箔厂打过金箔的经验,主动辞职回家开了一家小金箔厂,两三台机器,每个月生产二、三十万张金箔,日子混得比在单位上班好多了。这次见到何大福,他穿的是皮尔卡丹衬衫和裤子,系的是登喜路皮带,脚上蹬的是登喜路皮鞋,夹的也是登喜路皮包,比何大福拽多了。
“哟!笪厂长,你怎么跑到这儿来啦?”何大福一见是笪新和,连忙应酬起来。
“昨晚到金东来办事的,就住你们金太阳大酒店,巧了不是,能碰到你。”
“啊!那你刚才讲的那一番话是什么意思呀?”
“什么意思?你还没数呀?北京这次迎奥运,有一个大型旅游点需30万张金箔业务不是你们做的吧?!告诉你,是我做的。现在你不要看到处喊什么工程招标,实际上都是做官样文章。他们看什么招标文件?看什么你制订的质量标准?他们只看人民币。那个项目我了解到是一个大处长负责,我就跑到他那儿,什么废话都没讲,只告诉他,‘你用我一张金箔,给你三毛钱,有多少算多少’。第二天,这个项目金箔业务就全部归我了。现在我这个小厂业务还忙不过来呢,哈哈!”笪新和快人快语,毫不掩饰。
何大福知道笪新和讲的情况全是真实的,那个项目金陵金箔也参与了招标。虽然材料做的十分规范,质量标准摆得清清楚楚,可是对方一句话就泡汤了:“你们的金箔比人家贵了5分钱!”
让何大福更加头痛伤心的是,近两年国家黄金市场放开以后,龙泉一带一下子上了百家小金箔厂、小铜箔厂、小铝箔厂,全部都是违反“标准生产”,多数还打着金陵金箔厂联营单位,将市场搅和得一团糟。何大福派人到市标准计量局反映,请示处理。标准局领导竟然对来人说:“当地政府来求过情啦,这些人有一个小厂干干,有了生活来源,安排了许多闲散人员,当地社会治安好多啦,要不然他们就流向社会,到处闹事,会影响社会安定和谐!你看叫我们怎么查?怎么管?再说,这些产品又不是食品,会死人!你们这些大企业,就大人不计小人过啦!”何大福真想不到社会原来如此复杂多变。
听说现在所有的小金箔厂、小铜箔厂、小铝箔厂,家家户户都不交税,就是交也是象征性的交一点,而金陵金箔是金东地方企业第一纳税大户,税赋任务相当重,何大福认为这很不公平,找到税务部门反映:“为什么相同产品不相同税?”税务部门也奈何不得,对何大福解释说:“他们只有几台打箔机,属小额纳税人,你们有几百台打箔机,属一般纳税人,国家税法规定的,你们与他们的税收当然不同。”
站在这金山顶峰,想着“同品不同税,同品不同费,用品不同规”,何大福忧心忡忡,惶惶不安:难道这部世纪贡献的《金箔标准》,只能制约何大福这样的企业吗?!自己挖的坟墓,难道真的埋葬自己?真的自己作法自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