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十多年来,许多地方政府抓住机遇,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培育了许 多强盛企业。远的不说,单有本省本市范围内,就有许多“巨大”企业如雷贯耳。 “春兰”香飘万里,“红豆”开遍大地,“阳光”普照海内外,“双良”冷暖亿万人 心,“小天鹅”展翅高飞,小“金蛙”畅游南北,真是举不胜举,频见媒体。5 月 17 日《新华日报》头版头条上又报到了邗江县由于当地政府扶持又崛起一批“虎 豹”、“三笑”似的集团“巨人”。由此可见,在企业成长艰巨的过程中政府的“扶 优扶强”是多么的重要。
然而,作为南京改革开放的前沿重地──江宁县,虽然地处南京近郊,三面 环绕南京城,有水、陆、空特殊优势。本可抓住改革开放机遇,大力发展自己的 巨型企业。可惜,由于多年来当地扶强扶优的力度不够,以致失去了许多可以大 发展的机遇,从而造成了江宁县至今难以形成自有的巨型企业与特型规模商业市 场等,这已是江宁县最大的憾事。
江宁县没有“巨型”企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依照我之浅见,影响江宁县 巨型企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制定扶优扶强政策力度不够而造成扶优扶强政策难 以出台。而这其中的一个最大障碍是我们江宁人思想上普遍存在着“平衡关系”、 “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思路。最近,我们从金箔集团欲在成墟路上竖一块告示牌的 艰难过程中,更加看出这种“平衡思路”给江宁县发展带来的障碍程度。
1992 年,作为快速发展壮大的金箔集团,为了扩充厂房场地,率先将方山乡 成山大队一块长期沉睡的荒地与农田一下子征用了 150 亩。为此, 金箔集团付出 了巨大代价。除了自身投资 2000 多万元将生地变成熟地,建盖了数万平方米厂 房,购置了大量生产设备,创办了十多个工业企业以外,还无偿献出二十多亩土 地,并且以我们资助的 60 万元为主,修建了一条成墟水泥路,从而带动了成山一 带整体的发展,使东山镇镇南一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蓬勃局面。对于苦劳与 功劳金箔集团没有居功,也不可能有谁给予嘉奖和肯定。然而,作为金箔集团为 了方便远道而来的客户认路,一直想在入口处竖一块醒目的大型告示牌,从 1994年喊到 1998 年,也正规打了好几份报告,并且最后无法只好直接请示到当地高层 领导那儿。但事到如今,也没有获得批准。理由很简单:给你金箔集团竖,别的 单位有意见怎么办?有关领导指示必须征得所有成墟路两边单位意见,他们同意 后方可竖。结果,经城建局有关同志多方征求意见,最后还是由于有两个单位有 不同意见,至今竖不起来。
这件事一下子使我们联想到江宁县这种“手心手背都是肉”的平衡思路。从 表面看,这种思路并没有错,也无懈可击。江宁县是全县人民的,也不是你金箔 集团一家的,成墟路是城镇公有道路,也不是你金箔集团一家的,怎么能给你一 家竖?然而,这种貌似公平的“平衡思路”所体现的中庸之道,正是我们江宁县 巨型企业难以形成的根本原因。江宁县下一步要大发展,这种“平衡思路”如果 不突破,巨型企业不可能形成。这种指导思想下即使搞什么“攻巨型企业政策”, 肯定也是隔靴搔痒,不会有什么大的突破。
按理说,金箔集团作为江宁县目前公有企业第一大利税户,在成墟路竖一块 告示牌,有什么复杂可言?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如果当地政府扶优扶强意识强, 应当是责成有关部门主动向有关单位多做工作,而不是去“平衡关系,照顾影响” 的问题。但事实上并没有做到。因此任何一件事情一到“平衡”上来就复杂了。 什么事情要搞成大家都没有意见,谁有这个本事?但是有一条是原则:什么事都 有一个轻重之分吧?实事求是地说,现在成墟路上的其他哪个单位能与金箔集团 相提并论?第一,他们在成山有多大规模?第二,他们在成山有多少人?有多少 地皮?第三,他们为修这条路付了多少钱?付出多少代价?第四,他们对江宁一 年贡献多少?第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有没有提出过要竖一块牌子的请求?即 使要求竖,成墟路这么宽,难道只能竖一块牌子?
当然,对于金箔集团在成墟路上竖一块牌子,如果金箔集团主要领导“真的 下功夫”,多跑几趟有关领导的办公室,死死揪着领导“讲情”,当然早就解决了。 但是,金箔集团没有这样做。第一,此事也太小了,为这件事求情值得吗?再说, 作为一个集团主要领导,为这件小事整天“求来求去”的,能有时间办大型企业 吗?再说,对于这样一件小事,县里有关领导有必要让我们去求吗?然而,问题就在这里,你不去求情,事情就是不能解决。
有人会怀疑说,金箔集团是不是有意抓竖牌子这件小事“大做文章”或者说 不给竖牌子在发牢骚。这绝不是,而是我们从这件小事中可以看出很多问题。试 想:金箔集团连竖一块小牌子都“优惠”不了,其他的“优惠”又从何谈起?
有人肯定会说:这么多年,我们对金箔集团“优惠”还少吗?应当说,这么 多年,各级领导对金箔集团是给了不少的“优惠”。但是,我们认为金箔集团作为 江宁县一个知名企业,本可以通过“扶优扶强”更大的政策使之发展更大更好, 可惜由于我们这么多年在“平衡思路”指导下,发展“攻巨型企业”措施不到位, 政策不明了,致使金箔集团发展并不十分理想。想当初,金箔集团开发了卷烟材 料等五六个企业,受到了玉溪、上海等全国烟草界高度评价。本来抓住这个机会, 使这个企业一下子发展到十几个亿也不成问题。可惜,江宁县并没有抓住这个机 遇。光靠企业干部职工自身穷忙瞎忙,虽然成绩与本地有关企业相比是有一点, 但与江阴、丹阳市等烟草企业相比差距就大了。如今,想赶也来不及了。机会已 经错过,越是形成不了规模企业现在越是下滑厉害。想当初,金箔集团不仅政策 得不到更大优惠,相反,税费任务最重,企业领导人压力最大。如今,我们全县 都在高叹:江宁无巨型企业,连溧水金蛙都不如。可能许多人物还在责怪江宁没 有著名企业家和能人。殊不知,江宁县没有巨型企业单纯责怪企业界是没有用的。
转过头来,我们再看看金宝市场。1994 年,金箔集团顾全大局,敢冒风险, 从长远利益出发,为江宁县创办一个最大的“人造市场”。这个功劳本来是值得大 书特书的,这篇“文章”也是可以大做特做的。“金宝市场”本来也可以办得更大 的,金箔集团也已经提出了宏伟的“战略思路”。可惜,同样是在这种“平衡思 路”干扰下,对于金宝市场的发展,县里只简单地模仿外面“三年优惠”就认为 了不得了。其实,作为江宁办市场,里面有大量文章要做。而现在又出现了:三 年优惠到期了,再照顾你们,别的地方别的单位有意见怎么办?“握紧拳头比十 指分散好”。作为一个市场,办得越有名越大越好。如果我们精明,就应该集中力 量办一个全国都闻名的“金宝市场”。就像武汉汉正街、浙江义乌一样,那会给江 宁带来多大的轰动效应啊?然而,在“平衡思路”指导下,我们很多干部都想做不偏不倚的“公正裁判”,让所有单位 都没有意见,计划办一个又一个“市 场”。按照我们金箔集团的说法这叫到 处摆“狗屎摊子”,其结果当然像江宁 没有巨型企业一样,同样没有巨型市 场。
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作为一个当地的政府,如果想办一个 或者几个巨型企业,你不准备花代价 是不行的。不准备付出艰辛的劳动也 是不行的,你以为泰州的春兰、溧水 的金蛙、江阴的双良、阳光,无锡的 小天鹅,这些当地的政府没有花心血, 全靠企业自己忙出来的吗?绝对不是。 不错,这些企业的发展,与这些单位企业领导人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管理素 质都有绝对的关系。但是,据我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这些企业的发展整个过程都 与当地政府高层决策者们敢于“扶优扶强”有重大关系。因此,要想江宁也出一 个“春兰”,必须要真正确立“扶优扶强”思路,并且,要真正落实在行动上,而 不光是喊在嘴上。
我们认为,我们江宁县要想真正“扶优扶强”,最大一个课题就是从思想上打 破“平衡关系”的思路。对强优的扶持不可能不打击、涉及、影响到一些平庸之 辈的根本利益,他们不可能没有反应。如果有一点意见,就动摇改变我们的战略 思路,那么我们将一事无成。
前面提到“春兰”香飘万里,但没有去过春兰的人不会知道,也难以感知 “春兰”是如何“茂盛”泰州的。谁能相信,昔日的“春兰”只是一个蜷缩在落后 的泰州市一个角落里的泰州冷冻机厂,年产值只有几百万元。如今,春兰已发展 成年产值近 200 个亿的大型企业集团。现在除了赫赫有名的品牌产品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外,在泰州市东南西北中都有春兰的厂房、配套厂。想当初,“春兰”刚 起步,众说纷纭,非议雀起,领头人陶建新常常“四面楚歌”。泰州市委政府有胆 有识,不仅全力扶持“春兰”,还将陶建新安排在市委当常委,让他有讲话发言的 地方。记得《南京日报》曾经登载一条消息,说南京交家电商场销售“春兰”数 量大,泰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上门致谢。在泰州地方政府的精心浇 灌下,在泰州人民精心呵护下,“春兰”在市场经济的春风化雨中茁壮成长,日益 茂盛。如今,妆扮养育她的大地,泰州人民因春兰而充满骄傲。
春兰同金箔差不多同时起步。在江宁金箔 1987 年获得国家金奖的时候,春兰 还在培植者的苗圃中。1990 年金箔攻克出口质量关, 在国外市场大行其道;1997 年金箔又进入欧美市场。如今金箔集团“金陵金箔”这个名牌的无形效益,由近 及远壮大可观。然而,作为其产地的家乡政府能否切实重视这个资源,利用这个 企业十多年来成功成熟的管理经验,从而使其飞速获得低成本扩张和更多的发展 机遇,长大成巨。这不仅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也是实打实的现实问题。
过去的机遇已经与我们失之交臂。一个企业的能动性再大也是有限的。市场 经济中长成巨型企业,亟需政策的指导与扶持。可喜的是,县政府分管副县长, 最近已召集会议落实给金宝市场两年税费包干的优惠政策。又闻县里最近还将出 台扶优扶强优惠政策。我们相信,只要政府和被定为攻巨对象的企业都围绕扶优 扶强的目标宗旨,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在江宁大地上培育出巨型企业是大有希 望的。企业一旦真正变大变巨,将会以更大的利益回馈政府与社会,促进和带动 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
(1998 年 6 月 5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