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EN
首页 /江宝全著作/鱼塘理论集

31“金宝市场究竟怎么办之我见

2016年01月18日
01.18

2016

>2016年01月18日

3751

3751
分享至

很想邀请一些领导及朋友来空议一下“金宝市场究竟怎么办?”在请人空议前,自己先来这一篇一管之见,把小波浪掀起来。

一、金宝市场步入成长期与眼下的先天不足

1996年是金宝市场开业的第二年。在江宁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关心下以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加上创办人员的艰苦努力,市场基本摆脱了“人造市场”的困境,开始全面启动,进入良性循环阶段。从市场的生命周期来看,通常可以称之为步入成长期。

据统计,截止去年12月底止,市场有大小商户600 余户,比1995年增加200多户,增加34%; 柜台出租率在上年基础上有较大幅度上升,达到90%以上。1996年市场营业额超过亿元以上,成为江宁县三大商场之一。全年收缴毛租金335.94万元,比1995年增加231.69万元,增加了223%。 但由于去年金宝市场许多填品补齐基础工程建设,改造房屋和柜台的维修,宣传广告和招商费用等各项开支,共计450 多万。因此,1996年市场仍亏损118万元。

金宝市场虽然目前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就办一个市场而

言,万里长征,我们才走完第一步,前面还有很多路要走,金宝市场离繁荣昌盛的大市场目标还差甚远。主要表现在:第一,金宝市场面积太小,难以发展。据我们考察的浙江、江苏、湖北几个大市场,总面积都比金宝市场大十多倍到三、四十倍。第二,专业特色没有形成。外地市场一般都依靠市场带动当地加工业,又依靠加工业推动市场发展,相辅相成,良性循环,形成特色。而江宁地区加工业不发达,政府又没有鼓励加工业的重要举措,难以形成自己特色的加工业,这样的结果肯定是生命力不旺盛。第三,外地市场一般都有政府决策,拿规划,进行整体设计,整体建设。而金宝市场很大程度上只是企业行为,政府的决策、规划、建设力度不够。又缺少会办市场的高级谋略人才,再加上当地城民百姓思想观念又跟不上,因此,金宝市场形成气候难度还很大。

二、办市场的诱惑力与江宁人的遗憾

但是,办市场是一条十分诱人的光明大道,也是一条通向富裕的有效之路,常常逼得你不走不行。先进发达国家三产比重一般都达到60--70%,而中国只有20%左右,江宁可能还要低。市场是三产的重要组成部份,市场办不好,三产发展根本谈不上。三产不发展,城市建设流于形式。远处不说。最近,笔者到常州市公务,听到现任市长孟金元谈当年常熟服装市场创办时景况,很有启发。十多年前,常熟入街处琴南乡,一些服装个体户经常摆一个小摊,挂十几件衣服,叫着卖着,很不起眼。孟市长(当时在常熟任职)等发现后,立即倡导乡领导办市场,政府给政策、创条件,不断加以扩大完善,现在常熟服装市场不仅闻名国内外,为当地创下了无尽的财源,而且为常熟的社会就业、城市建设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去年市场销售额超百亿,税费收入达5亿元, 不得了。孟市长还讲到常州蔬菜市场的事。也大致与服装市场类似。在市南郊一个农贸市场基础上,大力引导,不断扩大,现在这个蔬菜市场全国二十二个省市都来交易,规模庞大,当地税费收入可观。

据很多办市场行家介绍,办好一个市场,起码可以带动十几个行业的发展。生意大了,要交通运输;买卖大了,要通讯联络;发传真、递包裹,要邮电;客户来了,要住宿;要吃饭;要住房;外地客户来了,小孩要上学;户口要变迁;外地产品运进来不方便,就地加工,就地生产,要电、要水、要劳力;市场变大了,诱发更多的社会人员参加第三产业;物质丰富了,要娱乐、要购物、要旅游等等。一个市场带来了一个城镇、一个城市的繁荣昌盛的作用,是很难用钱来作估价的。因此,现在许多政府的高级官员都把办市场当作一个城市建设的重大课题来研究,来抓,来办。纵观全国所有兴旺发达的城市,哪一个热闹的城市没有一、二个或更多的市场来衬托?

江宁历史上商贾不活跃,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再哀叹也没有用。但在改革开放十多年的今天,江宁市场办得不太好,我们认为政府是有点失策的。江宁紧靠南京东南,地理位置特好,经济条件优越,交通运输便利,不比大厂、浦口区差,可是市场多年来一直办得没有起色。南京的几个稍有名气的市场,如金桥、银桥、夫子庙小商品、石林建材、装饰城、金三角等,没有一个坐落江宁。真是一个憾事。

三、“急功近利”的决策思想与金箔人胸怀

1994年,金箔集团利用原小农场划拨的30多亩土地,自己筹资1200多万元,为江宁办市场撑起了一个崭新的支架,一下子在南京形成了“北有金桥,南有金宝”的新格局,受到社会的瞩目。作为金箔集团来说,对此,已经尽了相当大的努力,做出了许多牺牲。我们这样做,无论开办当初和现在,绝不是仅仅是为了赚钱,也没有其它什么动机,最主要是想为江宁争口气,为江宁市场发展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但是,金宝市场经过两年多的创办,刚刚才有点起色,作为江宁县决策层中,面对金宝市场的发展好形势,没有及时因势利导,再鼓作气,抓紧大好时机,研究如何把金宝市场办得更好、更大,而是不断有人施放一些令人不安的空气。认为:金宝市场到了该“宰”的时候了。有人说:“税费已经让了三年,还能再让多少时间?”有人振振有词地说:“金宝市场再照顾,其它小摊小贩及商场顶怎么办?这块收入也不少。”还有人说:“金箔集团光顾自己赚钱,不交税费,县里利益谁来承担?”所有这些议论,都有一个意思:金宝市场已经养肥了,可以杀了。本人斗胆认为:所有这些议论,都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江宁市场发展不好,根子就是在于我们很多人“急功近利”的思想在起大作用。用不当的思维、不当的理论、不当的政策来对待许多刚刚发展起来的好东西,很难使这些新兴的事业得以生存发展。

可以这么说:金箔人的眼光,金箔人的胸怀,金箔人的气慨远要比现在有些“急功近利”者要远、要宽、要大。老实说,金箔人当年如果“急功近利”,金箔集团也没有今天,金宝市场也办不起来。当年县里分给金箔集团三十多亩土地,金箔人没有考虑眼前利益与人合作盖几幢商品房卖卖,赚几个现钱花花,而是首先考虑到“国家兴亡,匹夫都有责,难道江宁市场办不好,我们光彩吗?”把着眼点放在为全县根本利益考虑,积极建盖了金宝市场。县里拿不出钱( 因为县里钱都投到开发区去了), 金箔人把这几年节衣缩食赚的几个钱不是用来乱分乱发,而是首先用来建工业园,建金宝市场,工程最后上不去差三百万元,企业拿不出,银行贷不到,只好发动职工集资。集团七八个正副总裁至今公房使用面积没有超过50平方米,几十名分厂厂长住房使用面积没有超过35平方米,作为县里“决策者们”,可能不会理解,金箔人完全是凭着一颗赤诚之心,为建金宝市场做到了呕心沥血。如今,金宝市场建盖三年,一分钱未赚,去年还亏损118万元。作为投资的主体,金箔集团和筹资人, 连利息还没有收回来。金箔人心里还是想到长远利益,从江宁县长远利益出发,又在跟着扩大搞二期工程,准备把金宝市场办得再大些,再好些。可是,作为县里有关部门一没投钱,二没承担风险,三没承担责任,刚刚看到金宝市场有点起色,却立即准备“扛文件,搬条条”,理直气壮来“收割”了。作为金箔集团自己办的“金宝市场”来说,既没有县开发区那样的“国家级”皇号;又没有“江宁科技园”“江宁商城”那样的“政治领导”做靠山,只得听之任之了。

四、排除“短期行为”的思想障碍才能发展江宁自己的大市场

但是,有一个问题却是现实:江宁紧靠南京,市场办不好,谁之过?谁之责?我想,社会上到后来是不会怪金箔集团的,人们只会责怪政府。请问那些准备“搬文件,搬政策”的决策者们,是否深层次考虑一下:江宁大市场究竟怎么办法?金宝市场究竟怎么办法?如果真有“爱我江宁,振兴江宁”之心的话,能否慎重一下,多听听办市场热心人的一点意见?

“金宝市场再照顾,其它小商小贩和商场顶怎么办?”众所周知,办市场就是要有规模,要有声势,越大越热哄,越大越热闹,越大越有名,越有名来的商户、客户就会越多,人越多就会越赚钱。给金宝市场优惠政策,就是鼓励更多的人前来把市场规模办大。有人要顶,就请他们一起进金宝市场。一双筷子容易折,十双筷子成捆难断。东山镇所有小商小贩都向金宝市场拥,形成气候,既集中又扩大规模。坚持做下去,市场就会越来越大,越大就越要发展,越发展就把市场搞大了,搞成名了。时间不久,税费财源便会滚滚而来。给市场优惠政策,不能简单看优惠几年,要看实际情况。一定要看市场的内在东西。如果常熟是优惠三年,那么江宁也可以优惠四年五年,因为江宁市场基础太弱了。“金宝市场”又是“人造市场”。如果乘现在的金宝市场热头立即决策再优惠,再扩建,再招商,下一步还怕没有税费收吗?为了长远的利益,还能怕一点风言风语吗?办市场就如搞特区,搞特区没有特殊政策怎么行?金宝市场是金箔集团办的,金箔集团年交税收1200万元。即使对金宝市场优惠少收一点,又算什么呢?再说,从1996年开始,税收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已经开始在市场办理开票征税和收费了,只不过没有“正规”而已。有的人借“别人顶”来鼓动放弃对市场的政策优惠,实际上是为自己准备“收费”制造舆论。我们可以肯定,当金宝市场还处于“脆弱”繁荣的时候,政府采取“急功近利”的行为,必然会给金宝市场带来成长困难。最终的结果,是关门大吉。江宁县小丹阳苏皖交界处两省市场的竞争,江宁以失败告终的教训,至今我们不应忘记。

现在,我们许多干部都高喊一个名词:培育“税源”、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金宝市场今天已经有了一定气候,我们不妨不要急功近利,再作为一个“税源”,“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怎么样?乡下有句名言:“鱼不打在塘里面”。我们把乡间名言哲理用来办市场,只会“鱼越养越肥、越多、越好”。到时候,所有鱼,跑掉的不会多,全部都在江宁县。据我预测,三年以后,金宝市场只要“决策者”扶持得法,江宁县所有三产单位,上交税费没有一个能超过它的。就象当年在最困难的时候,金箔集团请示县税务局适当免税的道理一样。没有当年税务局领导开明,也没有今天金箔集团的利税大户。不久的将来,金宝市场将成为江宁县又一纳税大户,不仅弥补近两年县主管部门给予的优惠部份,而且会大大超过。

五、金宝市场畅想曲与战略思路

那么,金宝市场下一步究竟如何办?本人认为:主要在于上层“决策者”的战略思路如何。我的设想是:第一步,将电机厂移走,煤气罐移走( 煤气罐放在城中间可能决策失误),将上元小学移走,使之面积扩大三倍;第二步, 将东山变电所南边塘划过来,填上土建盖金宝市场,不要搞什么水上游乐场(此塘太小,搞水上游乐不够),使之面积再增大一倍;第三步,将现三号路(以后改为金箔大道)所有门面房全部改名金宝市场大街(似湖北武汉汉正街一样, 浙江四季青服装城路一样);第四步,金宝市场与江宁商城连成一体,将江宁商城改名为金宝商城。这样一个庞大的金宝市场规划构思即可暂告段落。里面设立若干专业市场,形成各自特色。然后成立金宝市场集团公司,统一管理,统一收费。届时,强大、繁华、昌盛的东山镇将是另外一番景象。

当然,任何美丽漂亮的设计、规划都必须在付诸实施后才有意义。金宝市场的战略思路看起来天方夜谭,实际上比江宁县许多规划方案都切实可行。金箔集团愿意做此方案的执行者和带头者。只要高层决策者肯决策、肯扶持,敢承担责任,金宝市场一定比现在要好出几十倍。

六、金宝市场的管理体制与正常运转的操作办法

记得市场开办初期,县委主要领导人提出:“要把金宝市场当作江宁县的金宝市场来办。”创办初期,县里各部门基本上遵照这个思路,来实施来行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宝市场毕竟是金箔集团的”逐步在江宁县整个规划中榜上无名。在1997年县委扩大会议上,江宁商城灯具市场扩大工程列入了县委主要领导人的工作报告,金宝市场这样的名声大振的江宁重点市场却名落孙山,说明县里把金宝市场已经看成仅仅是企业行为,让它自生自灭。试想:一个江宁县城的重点市场,如果政府不把它重视起来,谁有本事能办好?“民营科技园”、“江宁商城”这样的列入江宁县重点园区,又有县委重要领导挂职的单位,办了这么多年也步履艰难,何况金宝市场?金箔人即使拿出浑身解数,也承受不了“一个媳妇,十七个婆婆”的难以应付局面。金箔人在办市场的时候,当然考虑了金宝市场的后路,万一政府支持不力,现行的房子设计就考虑到市场一关就可改成工厂。再不成,房子一拆搞商品房。当然这是万不得已的事。金箔人还是想把金宝市场办好的。问题关键在于县里“决策者”的态度。

现在,外地所有办好市场的地方,经验不外乎三条:

第一,政策上始终给予特别的优惠。不要把市场等同于一般的小商场、小摊小贩。这个观念不要仅仅存在两年、三年,要在始终上下功夫。

第二,要成立宏观的、统一的管理机构,决策机构。十七个婆婆组成一个管委会,统一决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行动,其它任何部门不要随意干预。

第三,一个“口子”办事,一个“口子”收税费。每年怎么收费,怎么收税,由一个口子进行。不要“费”出多门。

关于金宝市场的议论,作为本人这是重点的一篇,也是最后的一篇。仅供江宁县高层决策者们参考,别无它用。难免措词不当,用意不准。希望诸位切莫大惊小怪。先不要急于“反击”。多少年以后,等大家都移位的时候,再来议议这篇文章,也可能另有感受。

(作于1997年4月11日)


用户登录

同意 用户协议 或 注册协议
我要用验证码登录
还没有账户? 点我申请
Copyright © 2024 南京金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苏ICP备05008524号-1    

Copyright © 2023 TCL中环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6862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