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改革开放伟大的时代,很快在中国造就了一大批早期改革开放的弄潮儿。步鑫生,这位改革开放早期的风云人物,几乎天天见端于新闻媒体,成了何大福膜拜的偶像。在读了步鑫生投身改革开放先进事迹后,何大福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每读一次,他都激动一次。对了!当厂长就应像步鑫生这样当!那一阶段,他成了步鑫生的忠实“粉丝”。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他决心上门拜访步鑫生,亲眼目睹一下步鑫生这个神奇人物的风采。他要迈出县门,挨近中国改革开放的顶尖人物。他说:“就算我达不到他们的水平,我也会比一般人高!就像跳高以朱建华为榜样一样。”
在浙江省海盐县,有一个海盐衬衫厂,是一个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工厂长期不景气,度日如度年。改革开放大门打开后,步鑫生借助国外大型服装企业的运作模式,引进先进缝纫设备,建立现代化的规模生产基地,以市场为导向,有效地运用市场的灵活机制,创立“海盐”品牌,在过去,大部分靠海捕鱼为生的海湾小县城,创造了一个世界闻名的服装企业!
步鑫生最大的亮点在于他敢于打破当时最重要的“禁区”:请客送礼,严重违反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他每年召开两次产品订货会,让成百上千销售商前来海盐洽谈生意,并大摆宴席,组织来客游玩宁波和舟山群岛,临走每人还带一份拿得出的礼品,会议的效果空前,海盐衬衫成了当时的“脱销”产品。
“坚决走改革开放之路,才使海盐衬衫厂变了样。”何大福悟出了这个道理:“没有改革开放,他怎么可能做到?他又怎么敢做到?”
遗憾的是,何大福兴冲冲地到了海盐,他开始却未能见到步鑫生。他只看到海盐衬衫厂那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现代化厂房,看到那一台台先进崭新的缝纫设备,看到那忙忙碌碌着穿统一服装的生产工人,那场景和以前看到的、知道的服装厂、裁缝店真有天壤之别。一个小小的服装厂都能办成如此规模,真是奇迹。可惜参加学习的人太多了。步鑫生连影子都不知在哪里,只看到广告栏里,步鑫生正在挥手向职工做报告呢:“只有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才是海盐衬衫厂唯一的出路!”
何大福不死心。在办公室门前的传达室里,他问看门的门卫:“请问,如何才能见到步厂长呢?”
“不要说你们了,就连赵紫阳总理来了,也不一定见到他。”门卫老头说。当时,赵紫阳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总理。
“什么?”何大福大吃一惊。
“我这是讲的玩笑话,你们想想,步厂长现在宣传开了,赵总理又表扬接见了,参加学习的人多的不得了,他怎么接待过来?只好躲起来。否则,生产不抓啦?”门卫很幽默,说话也很直爽。
“你说得对,我们能理解,可是他一个人不见,这样也不好吧?”何大福想用激将法。
“也不能这样说。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他也高兴陪他聊。”门卫直说了。
“那你能不能帮我们见他一下?我们何书记是当地有名的改革派,这次特地前来拜见他的。”同行武亮、杨春急忙插话。
“好!我来试试看。”原来看门的老头正是步厂长的堂哥。浙江经济发展中,大部分都是家族企业为多,海盐衬衫厂亲戚关系也不少。在电话中,他用当地土话嘀咕了一阵子,然后转过身来,手一扬:“同意你们上去啦,在四楼。”
爬到四楼,经过三道门卡,才进入步鑫生办公室。何大福打量了一下步鑫生,五十岁刚出头,一米七多一点的个头,清瘦的身材,戴一副黑色金边眼镜,显得很精神。
“啊!你们是金陵市的,也是办厂的,这好,现在来的大部分都是政府部门的,这些人都是看看激动,听听感动,回去不动。他们来到厂里,看看、绕绕,就去游山玩水去了,哪是来真学改革的?整天接待他们,我什么事也干不了。”步鑫生待客人一坐下来,就热情谈开了,像是诉苦,又像是埋怨。
“啊!能理解,现在外界流传见你要过四道门坎,果然是这样,看来不这样不行啊。”何大福顺着步鑫生话说。
“没有办法,被逼出来的。你们那里改革开放进行得怎么样了?”步鑫生关心地问。
“我们是内地,不如你们浙江搞得好。”何大福如实说。
“我们浙江除宁波外,其他地方是没有办法啊,既不是深圳特区,又不是沿海开放城市,只有自己闯了。”步鑫生自信地说。
“请问步厂长,你们厂成功的主要经验体会有哪些呢?”何大福虚心求教起来。
“我们厂呀,主要有两条,说出来仅供参考,千万不要照搬照套。”
“哪两条呢?”
“第一条:凡是上级的红头文件,我们都不贯彻执行;第二条:凡是上级领导的指示,我们都一概不听!我这边叫‘两个凡是’。”
好一个改革开放的急先锋!排头兵!风云人物!说起话来令人胆颤心惊!
“这些话怎么讲呢?”何大福急着要问个究竟。
“我们国家虽然搞改革开放了,可是各级政府部门、政级机关,他们还没改革开放,他们还是用老的红头文件执行,即使新制定的政策办法,也是用计划经济那一套,用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观念作指导制定出来的,怎么能适应现在改革开放新形势呢?怎么能指导我们企业工作呢?所以,我们对上级发来的红头文件,一概到厂部为止,不向下传达。我们全部根据党的改革开放精神,制订出企业一套自己的东西来实施,效果就是好。”步鑫生讲出了第一条的缘由。
“呵呵!说得有道理。那第二条怎么解释呢?”何大福听得神乎其神。
“凡是上级领导话不能随便听,主要是指没有经过正规组织形式发表的意见和指示。你想想,我们海盐有县委常委九名,正副书记三名,正副县长七名,县政协正副主席六名,县纪委正副书记三名,还有六、七十个部委办局,正副局长都有二、三名,他们都是我们的领导,他们的指示都很重要,我们究竟听谁的呢?有时候,这任领导、那任领导说话不一样;这个领导与那个领导说话不一样;这个单位领导与那个单位领导说话不一样;还有,昨天领导说的话与今天领导说得话不一样;刚刚上台的领导与准备下台的领导说的话不一样;心情好的领导与心情不好的领导说的话不一样;喝过酒的领导与没喝过酒的领导说话都不一样;送过礼的领导与没送礼的领导说话也不一样。对他们的指示、讲话,企业往往无所适从。所以,我们企业对所有领导讲的话作的指示,都点头同意,但决不随意听,回过头来,我们还是按照企业自己的路子走,不受干扰。”步鑫生像说书一样讲出了第二条的缘由。
“呵!呵!”何大福一行听呆了。
古话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何大福象孔子的学生问孔子一样,又接连问了许多问题。什么“人员进出需要哪些手续啦”,什么“企业的自主权有哪些啦”,什么“吃饭招待费用怎么支出啦,有什么标准啦”,什么“工资奖金怎么发啦”,什么“干部谁任命啦”,等等,步鑫生都毫不保留地告诉了何大福。
何大福一下子像读完大学,领取了毕业证书一样兴奋不已,连连对步鑫生说:“你是改革开放的先驱,你是我改革路上的指导老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在临离开海盐的时候,何大福一行在海盐衬衫厂门口照了一张照片。照片的背后,何大福亲笔在上面题了几行字:“站高点,看远点!乘风破浪,永远向前!”
在回单位的小面包车上,何大福想了很多很多。从步鑫生的企业里,他看到改革开放中国企业残留的那么多旧痕迹,都差不多。从步鑫生身上,他看到中国的厂长经理生涯路上充满着的希望和信心。从步鑫生改革之路的历程中,他找到了知音,找到了共鸣,找到了力量。他深深地感到,中国的企业,如果不摆脱行政干预,不摆脱传统的经营方式,不摆脱旧的管理体制,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而步鑫生,已成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后来,改革先躯步鑫生对何大福在金箔厂搞改革举措起着相当大的影响。在1985年11月9日,金箔厂二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报告中,何大福写了这么一段话:“为了使我们的改革意见坚持下去,我们就有个正确认识改革和如何对待改革的问题。几年来,大家都知道现在要搞改革,可是,什么叫改革?许多人不一定讲得清。在我们看来,改革实际上就是冲破长期以来旧体制套在我们企业头上的条条框框。凡是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企业搞活的枷锁,我们都要设法改掉它,这就叫改革。话虽这么讲,可是真正做起来,困难就大了。因为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大家都各自进行摸索,所以就五花八门了,这就与原来的一套不同了,于是各种指责都来了。有些人习惯于老一套,就指责说新一套不行;有些人看反对的人多,原来支持改革的,结果又站出来反对了;有些人看改革的一套也有问题,于是就说改革行不通了;还有些人就跟着报纸转,今天说步鑫生,他就认为步鑫生不错,明天报纸说马胜利好,他又跟着说马胜利好,又怀疑步鑫生不行了。实际上这些人根本没有研究步鑫生、马胜利的改革经验好在哪方面、不足在哪方面,而是在穷叫唤。我们认为这些都是不对的。既然搞改革,就应当积极支持和参加改革。对于出现的问题,也不要大惊小怪。邓小平说,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也是一次科学实践,出现问题乃至失败都是正常现象。革命和科学实践既然允许反复的失败,为什么改革就不允许呢?难道照老办法就没有问题了吗?因此,我们全厂每个职工,特别是各级干部,头脑都不能僵化,思想都不能片面。我们一定要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对于改革出现的问题,我们共同想办法来完善它、改进它。”
若干年后的1993年,步鑫生成了改革开放中途落马人物。在一次记者见面会上,结果全国新闻单位到处都有贬低步鑫生的消息。为此,何大福为步鑫生鸣不平。他说:“就怪你们这些新闻记者,捧步鑫生是你们,臭步鑫生也是你们。我不是为步鑫生辩解,他太难了,太累了。出名以后,参观学习的人也太多了,什么人都接待,怎么接待过来?见不到他的人就说他的坏话,说他狂妄,他听到也很生气,这样时间一长,就形成了鸿沟,时间再一长,搞他的人就越发多起来。于是,他暴露出来的缺点错误,遇气候,就被揪住不放。反正,不管你们怎么说,步鑫生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都是我的老师。我希望全社会,特别是新闻记者,对名人、能人、改革者多理解、多支持,否则,中国的改革者下场都不会好的!”
6、学习浙江人灵活的机制和高效的管理。浙江人的机构完全市场化,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做高效运作。我们要对集团机制和管理体系动手术。我们建立的“大公司负责制”就是在这方面进行的铺垫。
7、学习浙江人的科学决策。科学决策非常重要,我们所有的都是一些萌芽但还没有科学化的东西,以后集团财务部、审计部、法制办、生产技术部将共同建立一个领导小组,对项目进行认真讨论后报集团董事会,重大项目要请国内、国际专家来讨论。
8、学习浙江“突出一个主要人物为中心”。为了维护金箔厂的品牌形象,即使每个人都有本事,但任何一个企业、都要突出一个中心,要有拧成一股绳的思维,这样企业才会有凝聚力。
学习浙江的成功经验,缩短与浙江企业的差距,这是何大福在领导金陵金箔厂走改革开放之路的一条重要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