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EN
首页 /江宝全著作/上金山

第五章:登高远望(10、参拜理论“殿堂”)

2016年01月05日
01.05

2016

>2016年01月05日

3284

3284
分享至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其初衷就是破除旧的传统观念,破除旧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规章制度,打破旧的条条框框、旧的管理体制,包括旧的经济和政治体制,使中国走向强大,使中国人民走向富裕。

可是,这件对于中国人民千秋万代都有好处的伟大创举,一起步却经常呈现出令人沮丧和抑郁的氛围。曾几何时,人们只知道嘴上喊改革,可是这改革到底为了什么?为什么要改革?更不知道改革中和改革后利益关系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中国政治和经济体制会发生什么变化。许多人虽然口口声声喊改革、唱改革,思想深处也深知,“这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走向富裕的唯一出路”。可是,长期处于另一种教育灌输的,大多数中国人在理论上,一直处于似懂非懂的状况。何大福也是如此。

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中国高层在改革开放向何处去上出现了重大分岐。围绕着“姓社姓资”,党内高层进行了公开的“论战”。 改革开放也一度处于重大思想交锋。曾经一度时期,“改革派”处于低靡,何大福也处于迷惘之中。他常常自我思忖:这改革开放是我们共产党认真总结几十年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自我醒悟、自我痛定思痛而提出来的,为什么真正实行了,许多人却推三阻四、左右摇摆、责东怪西呢?这中间许多更深层次的理论是非、权益之争,何大福不可能也无法理解得那么多。

在那改革开放“姓资姓社”重大思想交锋期间,中国的改革派们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搞“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1991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出面邀请一些著名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聚集北京,举办首届“中国改革开放前途与命运”论坛。论坛通过有关渠道邀请了全国许多闻名的改革人士参加,何大福得知这个消息,积极主动参加了这次会议。

在这个论坛上,何大福听到了好几位中国泰斗级政治经济理论家发表的“高谈阔论”。

吴寅初说:“从全局上说,从战略上说,一定要保证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具体问题来说,不能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对外开放用了一些社会化大生产通用的做法,如果问‘姓社还是姓资’,这些做法都不能用了。如果这样的话,从根本上来说,是妨碍社会主义经济繁荣的,甚至是破坏社会主义繁荣的。”

唐卫华说了五点:“第一,实行改革开放不能不问‘姓社姓资’;第二,不能乱定‘姓社姓资’;第三,不能对什么事情都一定要问‘姓社姓资’;第四,问‘姓社姓资’不是排斥和否定一切姓‘资’的东西存在;第五,不要用不正确的‘社资观’去胡乱批评正确的理论思想。”

在这个论坛上,至今还活在世上的当代著名政治经济学家刘星远发表了一篇印发成小册子的书面发言稿,这篇发言稿的题目叫:《邓小平特色理论‘特’在什么地方》。何大福一直保存在自己的书橱上。

这篇文章全文如下:

《邓小平理论‘特’在什么地方》

邓小平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第二次伟大革命。邓小平既然说是一场革命,就表明情况复杂、性质严重、步履艰难。在这个历史时期的紧要关头,世纪伟人邓小平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思想方法和认识观,结合中国改革实践,创造出独特的理论成就。十多年以后,人们用奇迹般眼光注意着邓小平“奇迹”般的理论。但是,大多数人对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口头上讲得出,理论上却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不少理论家长篇大论对“特色理论”进行论述,实际效果还是不佳;有些政府要人大会小会,大报告小报告,高喊“特色理论”,实际上却也是一知半解。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一篇对“特色理论”阐述得使世人满意的文章。这个问题原因出在:理论家缺少实践,所以对邓小平的“特色理论”感受不深;实践者缺少理性研究,所以难以上升到理论高度。

十多年来,我们通过认真研究邓小平的“特色理论”,并将邓小平的“特色理论”运用到企业的实践中去,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在,我们结合十多年的改革实践,将从中悟出邓小平“特色理论”的一点真谛,报告给大家,供在座的各位共同商榷。

那么,邓小平特色理论,究竟“特”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认为有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既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要搞市场经济。

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邓小平特色理论中特别强调的。首先是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地位决定的。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共产党领导人民打下来的,从1921年创立中国共产党到现在,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苦斗、战斗,不可能放弃共产党执政领导的地位的。其次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这么大、这么多人口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来统率我们国家的话,会重新出现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状况。没有中国共产党这个最大政党领导我们、组织我们,就不可能进行我们的改革开放。第三,共产党在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已经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并有了明确的思路,完全有这个能力来领导全中国各族人民搞改革开放。所以说邓小平一系列改革开放理论中,一再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完全正确的。不管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改革开放有多少这样那样的议论,如不能一党专政,应搞多党制啊等等。但是邓小平始终强调共产党领导,我本人认为这个明确的行动纲领是不能动摇的。一方面他是共产党第二代领导的核心人物,他能不代表共产党的立场说话吗?另一方面,今天的江山是共产党带领人民打出来的,共产党肯轻易让给别人吗?试问,如果一个企业是你自己创下的,你肯轻易让给别人吗?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没有共产党领导,我们也谈不上搞改革开放,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也搞不成功改革开放。邓小平特色理论核心提出要坚持共产党领导,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我们决不能放弃、不能动摇这个观念。

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就是要实行一种与众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有本质上的不同与区别,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如不坚持,我们就不叫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不叫走社会主义道路了。

既要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又要搞市场经济,邓小平这个特色就体现出来了。如果你不搞市场经济仍搞解放以来这套计划经济,就不叫改革开放。搞改革开放,国际上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市场经济,不搞市场经济就谈不上搞改革开放。你同国际上不接轨,同国际上通行的市场运作规律不一样,模式不一样,就不可能与国际上市场经济融合在一起。所以我认为这两者之间并不是矛盾的。有些人把这个观念错开来讲,认为搞市场经济就不能要共产党领导,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个观念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不是在哪个制度下能不能搞的问题,资本主义制度下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制度下也能搞市场经济。应该说,我们理解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措施、手段、办法,是一项政策。这跟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原则不一样,这是政治体制的范畴。市场经济是经济方面的,属于经济领域。所以坚持共产党领导和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矛盾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和资本主义制度下都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只是经济运作的手段,在不同政治制度下都可以运用。掌握邓小平特色理论的这一特点,我们才能够正确处理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关系问题。

第二,既要搞市场经济,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中国搞改革开放既要搞市场经济,又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为多数人民服务。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可以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不意味着私有制才叫市场经济,公有制为主的就不叫市场经济。这个观念很多人理解片面。他们认为既要搞市场经济,就不能搞公有制,这是不对的。公有制是指由国家投资的企业,私有制是指由私人资本投资成立的企业,不管投资主体为谁,只要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应该并不是矛盾的。企业不管怎么说,是以追求效益为目的,作为企业都是一致的。至于获取效益的目的和方法是市场经济运作模式来搞的,并不影响企业的属性。邓小平特色理论在这个方面讲得比较清楚。我们认为邓小平特色理论第二特点就体现在这个地方。

那么,邓小平特色理论中为什么又要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呢?这是由我们国家现阶段国情决定。由于我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不久,私人经济才起步发展,个人资本不可能有多大实力,去创办大型、特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只得由国家去投资去办;另外,目前国内的重点企业、大型企业都是国家资本,一下子不可能转到私人企业去办。还有,作为一个国家,属于垄断性行业,收益丰厚的企业,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枢纽命脉企业,控制在国家手里,对巩固政权绝对有利。所以邓小平理论中明确提出对公有制不放弃,还坚持为主体,这也是邓小平作为一个伟人的英明决策。

第三,既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要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这是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中重大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思想路线的重大调整,是结合中国国情经验教训制定出的新的方针政策。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新的方针政策?这是因为建国以来搞单纯的计划经济,是不能与世界同步发展和接轨的。不进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行列,就不能够共同发展。另外一个方面,如果不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话,不允许外资和合资企业进驻,那么国外先进产品先进技术、先进企业及其先进的机制和管理就不能进入中国市场领域。如果不搞股份制企业,国外资本就进不了中国市场,就永远闭关自守,永远处于一种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之外的地步。另外你单靠公有制国家资本在市场上的运作,会形成很多弊端。而且社会资产、财力、人力、物资、矿产等资源不能得到充分使用和综合利用,不能满足中国在世界上发展的需要。这部分资源不能得到再利用,国家资本受限制,也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从而造成中国的发展缓慢。邓小平理论就是让各种各样经济成份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共同发展,充分发掘各方面的优势,促进中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

现在党章、党纲、宪法都在这个方面明确了,我们认为这是改革开放的一个新发展、新的里程碑。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如果合资的话你就是崇洋媚外,如果办私人企业,你就是资本主义尾巴。所以,经济发展处于徘徊和停滞不前,中国一直处于贫穷落后状态。邓小平这个特色理论一出现,禁锢的闸门一打开,就把中国搞活跃起来了。这一个特点是邓小平特色理论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我觉得非常好。

第四,既要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又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这确实是重大的突破。中国长期以来搞计划经济,搞平均主义这样一种思维,造成中国现在在分配制度方面出现的严重分配不公,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大量的人在大锅饭下、在平均主义下、在人人有饭吃的思路下,形成一个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风气,阻碍了我国多少年来的经济发展。邓小平理论提倡合法经营、勤劳致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调动了多少想富不敢富、想富不能富、想富不会富的人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他的理论明确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总要组织带动另一部分人勤劳致富,这样就能使中国波浪式、滚雪球似地发展。十三亿人民要富一起富,这是不可能的。大家你牵着我、我牵着你,这就象以前的比喻:一个大礼堂里的人同时要走出大门,那是不可能走出来的,必须要一个个走出来。这个理论我们很能接受理解。我们可以勤奋合法地先富起来,然后再带动另一部分人走向富裕。这样中国改革开放用二十年还是三十年,就将中国老百姓们逐步带向富裕之路。所以这个特点同样是邓小平特色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五,既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照顾十三亿中国人口的国情,不搞二级分化。

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呢?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中国是个完整的国家。那么在十三亿人口的国情下,你研究任何问题,研究任何国策,不把十三亿人口考虑进去,如像资本主义国家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就会带来中国新的贫富二极分化,造成新的弊端,造成犯罪的行为,甚至黑社会的行为泛滥,社会不稳定。邓小平特色理论中讲:富起来不忘国家,为国家做奉献。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提倡社会的道德风尚,教育那些富起来的人,不忘国家和那些还处在贫困线上的人,让富起来的人带动其他人致富,使中国老百姓赶上世界的发展,逐步接近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特色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辨证的理论,而且也是观点鲜明的理论。这一理论确实特点相当突出,确实深邃伟大,确实具有丰富的内涵。通过学习邓小平特色理论,为我们理解中国如何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通过学习邓小平特色理论,我感到前进方向更为清楚。我如何操作?如何搞好企业的改革开放?确实有了明确的思路。而且对如何搞改革开放?为什么要搞改革开放?通过学习在方向思路上都更加明确。只有认真学习邓小平特色理论,把它结合到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去,我们才能取得成功,使中国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提出一系列解决中国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的方针、政策、办法及理论,归纳整理出来,就成了我们对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解。邓小平特色理论,虽然没有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那样的长篇大论;也没有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那样的慎密严谨体系,却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既高瞻远瞩,又非常管用。

听到几位大师精辟的论述,特别是拜读了《邓小平理论‘特’在什么地方》这篇文章,何大福连连叫好。可是,当何大福思想还来不及转弯的时候,另外一些相反的言论在会上却振振有词,好像占了优势。

一位叫贾马林的在会上说:“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现在确实有人想把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的邪路,如果我们连姓社姓资都不问,必然会把我们的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道路而断送社会主义事业!”

一位叫左奇的在会上说:“我们完全不能理解,不问姓资姓社的口号究竟符合党章哪一条款呢?提倡不问姓资姓社,那么在政治上还要人们问什么呢?邓小平反复强调说,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共产党人的政治纲领,难道需要可以改革吗?!”

正反两个方面人物都引用邓小平的语录,都扛着社会主义大旗,都为了维护共产党的根本利益,一时成了“真假美猴王”,让人难辩是非。不过,何大福长期遭受过“左”的路线侵害,对“左”的东西深恶痛绝。他认为改革开放老在讲姓社姓资有多大意义?再这样讲下去,我们国家什么时候能超过日本?超过美国?超过西方发达国家?!

1992年春天,邓小平发话了。1月18日至2月21日,他以88岁高龄不辞劳苦进行南方视察,足迹遍及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有名的“南巡讲话”。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用“发展是硬道理”,彻底平息了当时的思想交锋,邓小平坚定不移将中国改革开放推向了一个新高潮。邓小平说:“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世纪伟人邓小平用他的“绝对权威”震住了那些反对改革的“智叟”们,将改革开放又推向了高潮。

思想观念更新的深度,决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程度;理论水平提升的高度,决定了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进度。何大福通过参加这次的高层论坛,收获特别大,改革开放的锐利理论武器,使何大福心更明、眼更亮。他认准了邓小平的话:“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也就是那次论坛,何大福有幸认识了刘量远这位中国大名鼎鼎的政治经济学家,这位大家后来还两次视察过金箔厂。何大福后来又几次参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高层论坛,使他的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升华。何大福后来出过一本关于改革开放实践方面的一本书,这位经济学家还为何大福写了书名,题了序。


用户登录

同意 用户协议 或 注册协议
我要用验证码登录
还没有账户? 点我申请
Copyright © 2024 南京金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苏ICP备05008524号-1    

Copyright © 2023 TCL中环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6862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