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词句表述】
志气 骨气 傲气
B.【词义解释】
创业者要有气节,有远大的志向,有坚硬的骨气,有自信的傲骨,三个“气”讲的就是这么个理。 创业家的志气、骨气、傲骨之气,让他在精神上不屈不挠,铮铮而立。 志气 志,就是一个人的志愿。有志气,就是不甘落后,力求达到一定目的的决心和勇气。 有志气是有理想、有信心的表现。有志气的人,常常奋斗目标明确,意志坚定,不怕各种困难。 越是困难艰苦的条件,越是能显现志气的力量和作用。志气是人生命当中最基本的素养,是人 生理想的前提,是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的底气。“人穷志不短”,意思就是不论你贫穷到什么程度, 都不可丧失志气。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志、丧气。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我们常说志在千里,志在必得,矢志不渝,人小志大,等等,就是看到了志 气的力量。有没有这个原动力,人和人之间是有着天壤之别的,这也是区分英雄和狗熊、区分 成功人士与庸人的准则。 骨气 骨气指刚毅不屈的操守。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这里要争的这个“气”,指的 是人在世上要有原则和尊严,在生活当中,凡事不能没有原则地忍气吞声,委曲求全。一个人 一旦没有了骨气,也就没有了原则,没有了尊严,由此而来的便是失去了自立与自强。 傲气 成龙在《男儿当自强》中唱到“傲气面对万重浪,热血像那红日光,胆似铁打骨如精钢, 胸襟百千丈,眼光万里长,我发愤图强做好汉”。创业艰难百战多,傲雪凌霜气不凡。无论怎 样,也不管何时,一个创业者都不应失掉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傲气但不骄傲自大,不自以为是、 惟我独尊、目中无人、盛气凌人。
C.【言论摘选】
◆ 看山东 想自己 过去,山东人在我们看来是山东大汉,会打仗、能吃苦、种大葱、做煎饼,搞企业是不会超过江苏的。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人竟给人一种一鸣惊人的感觉。举几个山东企业的例子,一 家是搞猪肉、家禽加工的,现在已经搞成 16 个亿销售额的大集团;一家是搞农业小产品的,现 在已经变成了全国著名的蔬菜集团、蔬菜基地。山东人搞洗衣机、空调,比南京“莫愁”品牌 起步迟得多,但是在海尔,我们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山东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看待市场,给 我们树立了榜样。看到海尔,我们才知道什么叫规模经济,什么是大市场概念,包括产品的大 市场概念和人才的大市场概念。 海尔的作风就是“对市场从不说不”、闻风而动。海尔现在是我们心目中的楷模,过去我 写过“好厉害的浙江人”,现在我说的是“好能干的山东人”,因为山东人在改革开放中取得 了卓越成绩。 海尔的几条经验,我们过去都实践过,却没能坚持下来。人家的流水线工作日清日结,管 理完全科学化、数据化。这种管理方式,我们都做过,就是没有认真研究并加以坚持。人家厕 所里发肥皂都有人一天查看几次,每次记录在案,不像我们办公大楼里的卷纸一放就没有。参 观的人一进门,人家的门卫就毕恭毕敬地敬礼。人家全部采用电脑化的管理,员工上岗都经过 严格的培训…… 金锣集团的老板周连奎是个文盲。他过去是贩猪的,不识字,但人家的思维是我们不能及的。 金锣的冷库是万吨级的,90 多条生产线全引进的日本最先进的生产线,一天能宰 4 000 ~ 8 000 多头猪。 张瑞敏讲他每天如履薄冰,说企业就像一只球体在斜坡上往上推滚,发展受到来自各方面 的动力和阻力作用,如果稍微不注意,球随时都有滚下去的可能。我们有没有这个认识?我在 大小会议上经常讲,每天我都是诚徨诚恐地过日子。几位副总裁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有张瑞敏 这种如履薄冰的认识,我认为就是一种进步,没有这种感觉的人都不行。 我们就是要学习海尔、金锣、寿光的精神,但我们不套用他们的制度,而是要因地制宜学 习人家一丝不苟的精神,学习人家“迅速反应、立即行动”的精神,学习人家强烈的事业心。 参观了山东这三家企业,我们究竟学到了哪些经验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点,企业必须要有好产品、名牌产品。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好产品、名牌产品,就不能 生存。金箔集团没有好产品也不行。寿光的产品就是好品种的蔬菜,并且是全国著名的好蔬菜。 “质量是生命,产品就是根。” 第二点,要建成世界一流的产品,必须要引进最先进的生产设备。海尔洗衣机、空调都 是国际一流的产品。这与海尔拥有先进的生产流水线、最先进的工艺和现代化的生产手段有 关系。 第三点,要发展壮大自己,就要建立销售公司,实行产销分体。我们要建立立体的销售 网络。 第四点,在企业的基础管理、现场管理上要做到严、细、实,树立“制度第一”的观念。
D.【案例一】
“江大吹”
金箔制作有个奇妙的工序,叫切金箔。金箔艺人们切金箔时最常做的工作就是边干 边吹,吹得好,就是干得好。一口口线风吹上去,对准点角,竹刀才能拣挑自如,才能 裁切出一张张整齐划一的金箔。 我是金箔业领头人,也练就了过硬的“吹功”。1984 年,我刚上任时,金箔厂年产值 200 万元,我原来在的单位年产值已达 3 000 万元。我心里算算账,在全县干部大会上语 出惊人:“三年超过化肥厂。”刚开始大家不信,说我吹牛。我们厂上下一心,撸起袖子 加油干,后来实现了目标。从那时候开始,每回“吹牛”我都一一兑现。上面来人到厂里 检查,发现没有水分,经营情况真实。于是社会上开始流传起“江大吹有志气”的话。 1998 年 5 月我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时,资深媒体人吴晓平采访我时说:“江总, 真正的创业者,在我看来应该就是您这样心中有志气、边干边吹、自我鞭策的人!”
【案例二】
“金路计划”从废鱼塘出发
金宝的“金路计划”是个令人兴奋的商业扩张战略。如今“一点多端”“店商 + 电商” 等经营手段,使“金路计划”如虎添翼。金宝商业广场、农贸市场、装饰广场、家居广场、 商业街五大板块,奠定了金宝全面实施全国连锁的宏伟战略的基础。 然而,这个眼前年营收过百亿的商贸企业,在 28 年前,却只是一片废鱼塘。我们自 己筹资 1 600 万元,顶着巨大压力和风险,建起的市场,却被人们嘲讽为:“金宝金宝, 早关早好!”“人造市场活不了!”到第五位委派的总经理也干不下去的时候,我亲自 披挂上阵。面对这些冷嘲热讽,我们日夜兼程,招商稳商,划行归市,营销促销,硬是 在昔日 50 亩废鱼塘上,将金宝商贸做成了名闻遐迩的大市场。 到南京,人们都知道,“北有夫子庙,南有大金宝”。我们的“金路计划”,正在引领“金 宝”远行,向更多、更广阔的地区进发。
【案例三】
“三不”干部
1992 年,社会上有人说我傲气,甚至政府里有的人,称我“三不”干部。别人说我“不听话—领导人的讲话敢不听;不正规—红头文件竟敢不执行;不 上路—大家走惯的路不走”,谁知,我不仅不生气,反而借此形成了我的“三不”论。 “不听话?”我说,“这话既对也不对。我认为,在企业搞改革,只听党的话。上级 领导将一个摊子交给我,千方百计将它搞好了,就是听党的话。这是最根本的听话,也是 最整体的听话。但是在日常工作中,作为企业领导,不能事事按上级领导眼色行事,唯唯 诺诺。因为上级领导管的摊子多,对每个单位的表态可能对也可能不对,特别是领导心 情好与坏,这任和那任、这个领导和那个领导,讲话都可能不一样,你怎么能不加分析 地全听呢?听话不听话,关键看我是不是执行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不正规?”我说,“中国这么大,改革开放情况又这么复杂,上级的红头文件哪 里能管得那么具体?如果是这样,还要我们这些基层干部干什么?对一个企业来说,要 把红头文件的精神与自己企业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那种凡事机械照搬红头文件的人, 没有不失败的。处处事事等红头文件的人,更是注定要吃亏的。正规不正规,遵循经济 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地遵纪守法办事,就是正规。” “不上路?”我说,“什么叫上路?按几十年形成的习惯办事就是上路?按社会上 普遍的做法办事就是上路?那还要改革开放干什么?哪条路能把事情办成和办好,就走 哪条路,这就是上路。上路不上路,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才是根本出路。” 这些就是我尊崇的傲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