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词句表述】
实话实说 直话直说 真话真说
B.【词义解释】
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情况千变万化,如何不被事物嬗变的表象所蒙蔽,而透过 这些表象获得真实的洞悉,对于企业的未来极其重要。面对真实,求索真实,掌握真实,既不 妄自菲薄,也不自欺欺人,这是对创业者最基本的要求。创业者秉持实话实说、直话直说、真 话真说的态度,有利于创业的践行,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三个“说”都是讲人的禀赋,指创 业者在与人交流沟通时,必须有真实、直率的心态,作有效而迅速的信息、指令等的传播。三 个“说”让创业者高效率地沟通。 实话实说 实话实说指的是创业者对所面对的真实情况如实讲述。 在创业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很多创业者往往迷失于种种现象之中,对事情的本 质与实情难以把握,即使了解了事情之后,也往往出于种种顾虑与压力而不能如实表达,从而 导致在总体决策时因为信息不足而出现偏差。故而,实话实说乃是决策的重要保证,没有实事 求是的声音,就没有正确的决策。 直话直说 直话直说指的是讲话不绕弯子,一针见血,耿直诚恳。在创业的过程中,创业 者应当坚持直话直说的态度,因为从创业的发展看,唯有直话直说才能有效地降低沟通成本, 有效地提高沟通的效率。摆事实,讲道理,直话直说,才是对创业尽职尽责。 真话真说 真话真说指的是知道事情的真实情况,带着自己真实的看法观点说话。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这是创业者对创业的责任所在。无论是不是好听,只要对事业有利,该说的一定要说, 不能为了面子而丢了里子。这样的真话真说,才是对创业的负责与担当。说实话需要水平和见地,说真话需要真诚和力量,说真话需要胆识和勇气。 做到三个“说”,不仅可以极大地降低沟通成本与信息损失,还能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 使创业者清晰掌握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断推动企业良性 运转。
C.【言论摘选】
◆ 干出成绩是大家的,干出问题是自己的 一个创业者要旗帜鲜明,要敢于表态,不要模棱两可而让其他人去表态。领导要始终记住 这句话,干出成绩是大家的,干出问题是你的,人家才肯与你一块儿干。 ◆ 不能把精力用在拉关系上 不搞好关系是错的,但乱拉关系、关系搞过头也是错的。如今集团总部少数干部把很大的 精力用在拉关系这种虚事上,实际工作却做得不怎么样。拉关系则必然有求于人,有一定动机。 苍蝇在你头上飞来飞去,说明你头上一定有它需要的东西。有本事让别人找你,不要总找别人。 要想今后有头有脸,就要现在埋头苦干。没有经济地位,就没有政治地位。摊子搞不上去又有 什么用?失去根本,“社交”“关系”又从何谈起?一部分人到处拉关系却不注重真本事的修炼, 结果怎样?好的领导人,都是拥有主见的人。 无论大摊子、小摊子,还是好摊子、烂摊子,都能搞得天翻地覆,有声有色,这样的创业 者又怎能不出名? ◆ 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奋斗 创业千万不能只做表面工作,千万不要搞虚假的一套,一定要实实在在地苦干,实实在在 地奋斗。有些企业之所以搞不好,就是因为主要领导人不能以身作则率领大家艰苦奋斗。 ◆ 想“混”也不容易 我们经常会说这样的话:他混得不错,我混得也不错,可是他混得不怎么样。大家都说一 个“混”字,其实“混”不是那么容易的。“混”在光天化日之下,犹如在水中比赛游泳,没 有本事,是要被水淹死的。 ◆ 企业领导说话办事不能“讲过拉倒” 企业领导抓工作要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不能“讲过拉倒”。企业干部“讲过 拉倒”,什么事都办不好。◆ 创业家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和求实精神 由于市场经济变幻莫测、残酷无情,一个真正的创业家对自己应该比其他的“家”有更高 的要求。 作为一个企业家,不仅要具有军事家的指挥才能、思想家的分析能力、理论家的认识水平, 还要有经济家的头脑、政治家的风度和艺术家的表演技巧。我把这些素质要求概括为:八种 精神、八大能力、八个方面知识。在这些素质中,最重要的是两条,即创新和求实。 创新是民族之魂,而创业家的创新活动正是民族创新的最集中体现。创业家的创新包括观 念的创新和实践的创新。一个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创业家,首先必须是一 个观念的领导者,看得远、看得高、看得准,还必须是一个市场的领导者,干得早、干得先、 干得实。创业家的创新贵在永无止境。 一个真正的创业家要求实,不能好高骛远、不能妄自菲薄、不能虚头虚脑、不能夸夸其谈, 对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应不屑一顾。无论对与错或成与败,他们都敢做敢当,实实在在, 光明磊落。
D.【案例一】
我妈妈的一个巴掌
1958 年,当时我已经十二岁,开始上小学五年级了。那时候,村干部将我父亲下鱼 用的鱼叉、鱼钩都拿去炼钢铁,再后来每家都要交出一两口铁锅去炼钢铁,并说从此每 家都不用烧饭了,一律吃“大食堂”。 一天上语文课,班主任老师(现在记不清是哪一位了)站在课堂上对我们学生说: “同学们,现在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年代,只要敢想敢干,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 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今天我们学生也要敢想、敢说、敢为,学校要求每 位学生做一首打油诗。什么叫打油诗?就是一定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富于想象,无限夸大, 这在古时候就有了,那时叫浪漫诗歌……” 老师说了半天,班上没有一个学生做出来,教师又说了一大堆话,并且还举例说什 么“疑是银河落九天”啦,结果,班上还是没有一个学生吭声。这时候,班主任急了:“你 们平时的聪明到哪里去啦?今天怎么也做不出来了?” 不知是因为老师“点兵点将”,还是被老师的言论所鼓舞,我突然编出了一段我一 生都能倒背如流的打油诗:“一根豇豆吓死人,拿它一根做牛绳;要问前豆有多长,一 丈六尺加八寸。”当时,我的打油诗一诵出,满堂顿时喧哗起来。老师再三打断学生们 的议论,说:“江同学写得很好,我们大家就应像他这样想,这样写。”老师还把我的打油诗抄写在黑板上,作为范本。记得当时班上像炸开的油锅,热气腾腾,有几个同 学跟着也来了。什么“稻穗长得像狗尾巴”“玉米长得像宝塔”等,那一堂课上得真 有意思。 黄昏,放学了,我连蹦带跳往家奔。受到老师表扬,我脸上充满喜悦,还没进家门, 我老远就高喊:“妈!妈!今天老师表扬我啦!”妈妈连忙出来问:“什么事表扬你呀?” 我立即将班上上课的情况叙述了一遍,又把打油诗背诵了一遍。谁知,我妈听后,脸上笑 容立即收起来,顺手给我一个巴掌,打得我火辣辣的痛,我先是一阵莫名其妙,随即立刻 哇哇哭起来了。 “你知道你叫什么名字吗(我小名叫玉泉)?”“家里请人给你起‘玉泉’两字, 就是要你‘像玉一样洁白无瑕,像泉水一样清澈透底’,说话、办事、想问题不要掺 假。一根豇豆只有尺把长,哪有一丈六尺长?我明天倒要问问老师,为什么把小伢教 坏了!”我妈像连珠炮似的一半对我发火,一半对老师生气,说着说着,妈妈自己也 呜咽起来。 我是独子,在我的记忆里,妈妈从来不打我,特别是 1956 年父亲去世以后,我妈更 是将我当她的命根子,越发疼爱无比。就是这一巴掌,像烙印一样,我永远忘不了。虽 然当时我听得似懂非懂,但是到了今天,我养成的说话比较直、比较真,办事比较实的 性子,我想可能与我妈这一巴掌有关。
【案例二】
一个臭鸭蛋的故事
1956 年夏天,我父亲患了“吐血病”。那时乡下医疗条件差,加上无钱医治,他究 竟得的什么病吐血,当时家里人谁也搞不清楚。他的症状,如果放在现在来看,根据现 在的医学水平判断,可能是胃出血或者是肺结核、癌症等引起的。总之,父亲开始是间 断吐血,临死前是吐血不止,病状凄惨得很。 一天,我放午学回家,闻到一股血腥味,比平时难闻多了,仿佛有股臭鸭蛋的味道。 我连忙问母亲家里怎么有股臭鸭蛋味。 “什么?臭鸭蛋?我好久没吃了,真想吃。”病睡在堂前墙角边的父亲听到我与母 亲的说话,有气无力地插起话来。 据大人说,临死的人,经常想吃这想吃那。活着的人可怜病人,总是千方百计满足 病人的要求。可是,父亲提出想吃臭鸭蛋,母亲一时措手不及,为难死了。如果父亲光 是说吃鸭蛋,在我们乡下是不难解决的,可是臭鸭蛋,一时到哪儿找呢?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巧事经常会落到巧事人身上。这天下午放学,我与几位 同班男同学到村后大水田旁边的一条大沟里洗澡。这里是我们这一带村庄吃水和小孩戏 耍游泳的唯一天然泳池。稍微远一点的地方有些养鹅、养鸭的农户用芦苇隔一块地方圈 养家禽。夏天天气热,我们在大沟里扎猛子、踩水、仰卧、泼水,玩得开心极了。那年 我十一岁,尽管我父亲已经死到临头了,可我玩的时候,仍然忘乎所以。 就在我们玩得快要结束的时候,随着我在水中的翻动,一只蛋状的东西在我脚下一 滑,我突然一阵惊喜,连忙三找四找,终于栽猛子在水中捞上一只鸭蛋,而且蛋壳破损, 一闻正是臭鸭蛋!我连忙爬上岸,裤头、衣服都来不及穿,直往家中奔去,还未进家门 便气喘吁吁地向屋里边高喊着:“爸,有臭鸭蛋了!” 父亲接过我递过去的臭鸭蛋,眼睛突然一亮,露出了十分满足的笑容,蛋在他手上 晃来晃去的。母亲也难得眉开眼笑,好像父亲无病似的。一阵喜悦之后,父亲连忙问我 哪儿来的臭鸭蛋。我将洗澡时捞到臭鸭蛋的情况表述了一遍。 谁知,父亲在听我讲完了臭鸭蛋的来历之后,轻轻将臭鸭蛋又放到我手上,然后半 举起他那无力的手,挥挥,再挥挥,说:“好伢子!听爸话,在哪儿捡到的鸭蛋快送到 哪儿去!爸再想吃臭鸭蛋,也不能白吃人家的鸭蛋啊!” 我愣了半天,坚决不肯送,一边淌眼泪,一边还嘴说:“几个同学都可以证明,我 不是在鸭围子里捡的,我是在大沟边捡的,有什么关系?” “不是在鸭围里拾的也要送回去。只要是人家的东西,没有花钱买,都不要拈。这 是我们江家规矩!”父亲说着说着,气力不足,一头歪到床里边,手也拖了下来。我 吓死了,赶忙拿着臭鸭蛋,一个人跑到大水田旁边的大沟埂上,将鸭蛋重新扔进水里。 回家的时候,天都快黑了。 没隔几天,我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他带着没吃到臭鸭蛋的遗憾,丢下了我们母子 几个。我带着扔臭鸭蛋的故事慢慢地成长着。四十年过去了,这臭鸭蛋的故事一直影响 着我,也影响着我所领导的企业。如今,当社会上流传出“当干部要有文凭、水平加酒瓶” 的时候,我经常提醒人们:“还要加上人品!”
【案例三】
按劳分配—破除五种观念障碍
我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口号:“富不富,在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我们从 1985 年开 始冲破企业旧的分配制度禁区,实行新的分配模式,同样要从观念上来认清、理顺和更新。 根据我个人的体会和认识,有五种旧的观念必须要破除。第一,必须要破除现行的工资政策就是按劳分配的思想观念。“八级工资制”,在 政府官员、劳动工资的主管部门看来就是按劳分配。“八级工资制”是计划经济年代的产物。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在经济体制上,国家先是以计划经济为主、以市场经济为辅, 后来是以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重,再后来就是完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在市场经济体 制下,企业必须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在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之时,“八级工资制” 根本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改革,必须要突破,我们再不能将计划经济这一 套用在市场经济中。“八级工资制”的核心是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其实这 样做完全就是搞平均主义,人人有饭吃,个个有工作,企业通包制。它与改革开放提出 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冲突,与“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有冲突,干好干坏都 一样,体现不了赏罚分明,因此根本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给企业带来的后患无穷。 它不仅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反而是把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中的“按劳” 和“多劳多得”理论扭曲了。 第二,必须要破除旧的分配制度。有些人认为不管这种分配制度好不好,反正几 十年都过来了,大家都习惯了,千万不能改。他们认为,一改就乱了,一改就糟了, 一改就无法收场了,因此不敢轻举妄动,宁愿按惯例走下去。但我们认为惯例无法体 现按劳分配的原则,这种思想观念必须要打破。如果不打破,我们搞改革开放干什么? 搞三项制度改革干什么?如果不打破,我们怎么能适应改革开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 题?在我们看来,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冲破长期以来旧体制套在我们头上的条 条框框。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影响企业搞活的枷锁,我们都要设法改掉它,这就是 改革。传统的分配制度就是束缚在我们头上的条条框框,就是套在我们头上的精神枷 锁,我们必须把它改掉。有些人习惯于老一套,我一提出这方面的问题,他们马上就 站出来反对,说我们这种改革是错误的。尤其是看到我们在工资改革方面遇到点问题, 出现了些波折时,他们反对得就更加厉害。还有一些人老是跟着上面的指示和舆论转, 上面说不对,他们也指责我们不对,他们不愿意我们在这些关键课题上有突破和创新。 第三,某个部门、某个领导按照旧政策发表的个人意见,不是按劳分配。在改革开放中, 各单位各部门对“按劳分配”这一课题议论得比较多,某些部门、某些领导还发表了一 些意见。因此有的单位就把这些意见当成了分配制度的依据。就我个人来说,我不能承 认这些在改革开放早期发表的这样那样关于按劳分配的意见就是按劳分配,这个观念必 须打破。改革开放是错综复杂的,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中间地带, 开放得早的单位和开放得迟的单位,实际情况都不同。因此分配制度不能搞过去的那一套, 而必须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承受能力、经济效益、人员组合,研究一套适合于自己 的分配制度。当时有的领导说“厂长、经理的工资不能超过员工的一至三倍”,后来又 说不能超过三倍到五倍,这个规定的法律依据在哪里?道理在哪里?所以我们不能以他们的意见为框框,而要制定一套能体现企业按劳分配特点的分配制度。我们要在分配制 度上走自己的路,大家不能受某个领导、某个部门的影响,不能把他们的讲话当成指令 而不折不扣地去做,这个观念要打破。 第四,不能把照顾“左邻右舍”看作是按劳分配。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早中期,很多 积极的单位都想在“按劳分配”上有所突破。因此上层有些领导就提出要照顾到“左邻 右舍”,并把它作为研究分配制度的指导思想,这个观念也要打破。照顾“左邻右舍” 只能是我们在分配制度上考虑的一个因素,但不能把它作为主要因素。企业有企业自己 具体的情况。我们企业改革开放的步子迈得比较快、比较早,和那些还没有动的单位不 一样。我们企业是打金箔、切金箔的,每个岗位都能体现个人劳动成果,我们不是现代 化大生产,这一点和其他单位的产业结构不一样;当我们企业被誉为江宁的小香港,已 对企业实施了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时,周边地区的国有企业还维持着老的运作模式,还没 有走向市场,还在徘徊观望。因此,我们在分配制度上应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指导思 想和自己的明确思路。如果我们把照顾“左邻右舍”作为指导思想,那么我们将被缚住 手脚。所以我们大胆地实行“联利计奖”。联利,也就是将员工的收入和企业的经济效 益挂起钩;计奖,即按企业的经济效益发放个人收入。“联利计奖”是我们关于分配制 度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将分配制度制定得比较合理,使思路比较清晰。 第五,提倡雷锋精神,并不是按劳分配。有些传统观念认为,全国都在学雷锋,提 倡奉献,提倡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提倡为人民服务,因此要把自己所有的活动都变成 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不能计较个人收入的多少。有些人甚至错误地认为,只要把雷 锋精神发扬光大了,我们的按劳分配就解决了。这些观念都是片面的,不准确的。我们 认为,发扬和提倡雷锋精神是我们社会的一种公德,一种良好风尚。每一位干部、每一 位党员都应该学习雷锋,提倡无私奉献,为社会多做贡献,多创财富,自己只在奉献中 获取一定的报偿。但是,单单强调发扬雷锋精神,绝不是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在 我国绝大多数人还处于温饱状态时,硬叫人单纯地学雷锋,多干活少拿钱的做法是难以 持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在改革开放中搞个体的人来说,政策本身就允许他们先富起来, 你硬叫他们多干活少拿钱甚至不拿钱,怎么可能?到最后,企业里学雷锋的人也会越来 越少,自己出去创收的人越来越多,从而使公有企业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因此,我们要 正确地理解学雷锋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之间的关系,按真正的按劳分配原则来确定 我们的分配原则和分配制度。我们可以为那些创造高效益、高收入的人多做宣传,让他 们为社会多做贡献,救助生活困难的人,但不能把提倡雷锋精神当成是按劳分配的原则。 在学雷锋和提倡奉献的前提下,企业的分配制度更应该改革、调整和完善,使分配制度 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