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宝全是一位著名的企业家,也是一名由当代工人成长起来的文学土作家。这本《想你的时候》,是江宝全多年来在繁忙商务活动之余,亲笔撰写的散文、杂文、诗歌、小说汇聚起来的,读起来是那么的耳目一新、朴实无华、可亲可近、有血有肉、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江宝全喜欢在他的作品前面加上一个“土”字。他在改革开放、企业管理方面创造了许多理论,与社会上许多理论家的文章相比颇有“独到”之处,江宝全称之为“土理论”;江宝全的文学作品都是来自基层,来自百姓,来自工厂,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样子,所以江宝全称自己是“土作家”。时间长了,我们大家都认可了他这位“土作家”,并且,不觉其土,反而觉得可亲可爱。
实际上,江宝全能称得上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当代工人作家。他工作了四十年,几乎全部在工厂工作生活;他写的大量“作品”,很少脱离“工厂”。他的作品老百姓最爱读,工人群众最欢迎。他的许多作品,无论发表在什么地方,常常有争相抢看的景象。
我和江宝全是多年的老朋友了,他常戏说,我应该走民道,他应该走官道。可现在却阴差阳错反过来了,江宝全成了民营企业家,而我却坐进了机关,当了个小吏,命运往往就是这样会给人开个小小的玩笑。江宝全出身好,祖宗三代都是下鱼的,在那政治钳制非常严厉的年代,就凭他这根正苗红的家庭出身,二十几岁就当上了江宁当时最大的国有企业化肥厂的政工科长,是个接班人的位置。而我那时却是三结合定案的“现行反革命”。按照当时的说法,我俩是敌我关系,他是专政组长,我是专政对象,这是警察与小偷的关系。可是江宝全没有把我当坏人待,而是知人善任,常把我这个“反革命”抽调到政工科写写画画,发挥我的一技之长,使我免受了多次的劳役之苦。后来我找了个不识字的农村老婆,又是江宝全帮我老婆转为合同工。一九七九年,我这个倒霉到底的人偏又像鬼摸头似的遇到“桃色风波”,搞得全厂沸沸扬扬,女徒弟要寻死上吊,吓得我魂不附体。有人想借此大做文章,这时江宝全站出来动用了“职权”说:“捕风捉影的事,不要再查了!”这才使我躲过那场劫难。以后我要求调出化肥厂,在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为我说句公道话的情况下,江宝全不仅在接收我的新单位外调时给予“美言”,而且及时在我的请调报告上签字放行,使我走进机关,抬起头,有了做人的尊严。
有我这样感触与经历的化肥厂老同事,说起江宝全的“好处”来,许多人都如数家珍。我想,江宝全之所以能成就事业,除了他有过人的毅力和聪明才智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那几十年一贯的高尚的与人为善的人格魅力。正因为江宝全十分注意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启发人,所以他到哪里,都像一团火、一块磁铁,将哪里燃烧得热气腾腾。一大帮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跟着他,衬托着他,使他的事业红红火火。
江宝全的善心、爱心、自信心与毅力,与他的特殊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九四六年五月二十八日,江宝全出生在安徽省和县五显乡孙家庄一个渔民的家庭。他十岁丧父,十三岁丧母,成了孤儿,终于留下了江家这条“根”。妈妈临终前留给他这个孤儿的不是房产、钱财和赖以度命的一把米,而是在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句朴实的遗言:“靠人不如靠自己。”妈妈的这份珍贵的精神“遗产”,就像烙印一样深深铭刻在他幼小的心灵之中。“靠人不如靠自己”,多年来这句话就像灯塔一样照亮江宝全前进的道路,激励他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拼搏人生,从而使他在壮丽的人生舞台上做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一切事业的成就都是爱的移位。”我认为,江宝全将他的书定名为《想你的时候》,其真正的思想内涵大概就在这里。
全国解放以后,江宝全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三反五反、大跃进、反右倾、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农业学大寨、天安门事件、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先后当过通讯员营业员、工人、秘书、政工科长、土记者、劳动服务公司经理,厂长、书记、总裁。不寻常的人生经历,使得江宝全熟悉中国,熟悉生活,熟悉工人,熟悉企业,这为他的一生成长莫定了坚实的基础。江宝全常说:学历+阅历+经历=能力。丰富的阅历,特殊的经历,造就了当代企业家江宝全。
因为家境贫寒,江宝全十六虚岁便辍学在家,从没跨过初中的大门,但是他天资聪明,自学成才。青年时代的江宝全又恰逢十年动乱,但他在别人大吵大闹之际,坚持自学各种书籍,同时也积极投身“抓革命,促生产”,干好本职工作。成立革委会后,江宝全脱颖而出,步人企业领导层。一九八三年冬,江宝全来到了固定资产只有三十八万元,却负债一百九十七万元的濒临倒闭的江宁金箔厂。时年三十八岁的他,受命危难之中,不等不靠,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从严治厂,他牢记妈妈的教诲:“靠人不如靠自己。”他走南闯北找市场,艰苦创业,终于使湮没数十年的传统金箔工艺再度辉煌。十七年来,他带领全厂干部职工改革创新,将一个作坊式的小厂振兴发展成为年产值七亿多元,资产一亿多,年利税六千余万元的企业集团,成了当地一位著名的企业家,并在一九九八年当选为南京市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作为一位企业家,江宝全将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与金箔厂的实践相结合,创造了“转移理论”“抢喜糖理论”“鱼塘理论”“扑克牌理论”“篮球理论”等通俗易懂的土理论,被中央政策研究室收集,人民日报刊载,并作为企业改革经验推广。他所著的《边干边吹集》成为企业经营思想核心,社会反响强烈。他先后被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等多所大专院校聘为兼职教授。
江宝全早在少年时期就显露了文学创作的天赋。在上小学五年级时,正逢搞大跃进,“浮夸风”盛行。一次语文课上,老师要求每位同学作一首歌颂大跃进的诗,要求富于想像、夸张、浪漫……老师启发了半天,结果全班没有一个学生举手。最后老师急了,指名道:江宝全你平时的聪明哪里去啦?今天怎么也不吭声?江宝全被“激将法”激得突发灵感脱口诵出一首打油诗:“一根豇豆吓死人,拿它一根做牛绳,要问豇豆有多长,一丈六尺加八寸。”语出惊人,课堂哗然,老师还把这首即兴创作的诗抄在黑板上作为范本,启发教育同学。自小时候起,江宝全的顺口溜、打油诗就出了名。
几十年来,江宝全始终没有丢下他对文学创作的业余爱好,笔耕不辍。记得一九七八年,我与江宝全参加《山西青年》刊授大学文学创作班学习,经常在一起探讨各自的作品。当时他写了一篇小说《在红旗下面》,是揭露厂里一个供销科长利用职权搞投机倒把、贪污盗窃的故事,语言辛辣,文风犀利,思想性强,这篇稿子投到《雨花》,虽然刊物没有采用,但江宝全并不气馁,一遍一遍修改,反复读给我们听,征求意见。有时我们为了一个句子,一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正是他这种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才使他的文学创作水平不断提高,直至成为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如今,社会上的报纸、杂志、电台不时发表江宝全的小说、诗歌与散文,深受好评。
这次江宝全在我们这些朋友的“撮弄”下,同意将十多年来陆续撰写的散文、杂文、诗歌、小说整理成集,公开发行。其中收集的文章,绝大部分是江宝全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回忆,也是他对人生、命运、社会、事业深刻的反思。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六十年代初那一段艰难岁月。旧事重提,是让人们不忘共和国曾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温故而知新,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开创未来,更能激励年青朋友珍惜今天改革的成果。
《想你的时候》充满了情谊,有着浓浓的人情味。江宝全善于抓住身边发生的一些小事,生发开去,展开情节,找出亮点,升华思想内涵。他善用提炼过的人们喜闻乐见的群众语言,文风朴实且贴近生活,读来便让人感到十分亲近,耳目一新。
作为一名企业家,江宝全是成功者,他用自己呕心沥血发展起来的企业向社会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作为一名文学家,江宝全也是成功者,他用自己丰富的作品,向关心他、孕育他、帮助他的亲人与友人们敬奉了一份厚厚的礼物。
情是根,是情支撑着江宝全的人生世界,让他活着,让他去干事业,让他去爱这个世界。愿读者朋友们能从这本书里得到一点收益,得到一点启迪,我想,那将是作者最为盼望又最感欣慰的。
(作者张亮,系南京市江宁区政协常委,原政协副秘书长)